《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通用13篇)
《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篇1
对于《药》的主题的分析,历来存在着分歧。有的评论者歪曲它的主题,有认为是表现作者“对于世间的恐怖”①的;有认为是表现“亲子之爱”的。②这类见解,早已为大家摈弃,我们也无需再去评议。
近来,有人指出《药》是歌颂革命者夏瑜的;有人说是揭露黑暗统治的;有人说是批评群众的落后和麻木;有人又说是批评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但更多的是把上述几个方面加以捏合算作小说的主题的。尤其普遍而通行的,是说作者对夏瑜不单是歌颂,更重要的是批判。批判什么呢?据说是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不去“宣传群众和发动群众”,甚至“害怕群众”,以及“以救世主自居的英雄史观”,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有的论者甚至无中生有地在那里称赞说:“作者对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致命弱点的批判是深刻的具体的,也是打中要害的。”有的又由此引申开来说:《药》的宗旨是“意在解决资产阶级革命家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群众的”。③
这样,到底什么是主题,《药》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反而使人们模糊起来,不得要领了。
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当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极为丰富复杂的,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即使一个作品在读者面前提出许多问题,显示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意义,其中也必有一个贯串全篇的中心思想,而其它思想都是从属于这个中心思想的。所谓主题,就是指这个贯串整个作品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主题思想。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通用3篇)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篇1
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
高中美术课本第十七课
一. 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 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光盘课件,运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 《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四. 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色彩语言与人物的存在(精选2篇)
色彩语言与人物的存在 篇1
江苏省如东县景安初级中学 冯笑之
课时 :第一课时(共五课时)
教学目的:
1、 复习巩固基本的色彩知识
2、 通过欣赏优秀的色彩人物画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色彩美,发觉作品所要体现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 选择一种色彩表现方法进行色彩练习,要求表现自己最熟悉的人。(注意画面的构图以及色调)
4、 让学生说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欣赏一幅优秀色彩画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学习色彩画的基本创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用具准备:色彩绘画工具
2、教师教具准备:(1)表现相同内容的优秀色彩人物画三幅。(2)色彩绘画工具。(3)有关大师达 ﹒ 芬奇和凡高的图片资料。
3、检查学生这节课有关用具的准备情况。(课前1分钟)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稳定学生情绪,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30秒)
二、通过欣赏范画导入 新课。
(同时出示三张范画)告诉学生这三幅画表现的是同一内容,只是表现方法不同而已。让学生进行比较,互相讨论:这三幅作品分别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哪一幅最好?(2分钟)
学生的回答是对作品的直观感受,教师指出:三幅作品的不同,只是他们的表现侧重不同。教学生学会简单的欣赏色彩人物画的方法:
1、看构图(即被表现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
2、看表现形式;A、色彩 B、笔法 (可结合达 芬奇和凡高的资料和图片进行讲解)
细读文本 揣摩人物 领悟写法——《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细读文本 揣摩人物 领悟写法——《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本设计紧扣单元的训练重点,力求体现“细读文本、揣摩人物、领悟写法”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大限度地把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发挥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悟,感受人物的鲜活形象,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达到读、说、写有效结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小嘎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兵张嘎》的录像片断、图片、音乐等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紧扣主题,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1.导语:同学们,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结识了不少作家笔下的人物——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这些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走进第七组的课文,再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嘎”和“墩儿”的读音。]
2.[先后出示小嘎子和胖墩儿的图片]简介两位人物。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个片断就是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中国现代人物画(精选3篇)
中国现代人物画 篇1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陶玲
一、 教材分析:
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
四、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真实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后(精选15篇)
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真实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后 篇1
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真实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后
教学讴歌先进人物题材的文章,对我来说,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抵触情绪。为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或许是因为这一类题材的虚假成分太多的缘故吧。不信的话,我们是可以追溯一下的。在很多情况下,时势造英雄,可也有时候,英雄影响时势。而这样的英雄往往是被神化了的英雄了。尤其是在文革前后出现的一些“高大全”的形象。如今看来只是一出闹剧,几个小丑而已罢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
而这一篇文章,没有落入这样的俗套。为什么?因为她的事例源于真实。作为老师我亲身经历过这一历史的时刻。在抗击“非典”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千千万万叶欣这样的医护人员用自己的汗水甚至生命,赢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他们是真正的战士!叶欣作为这些医护人员中佼佼者,她的事迹,更是令人感动。对于学生而言,真正能够打动大家心灵的还是她的鲜明的个性。通过阅读人物的典型事例,咀嚼人物的语言,动作,把握人物的形象,进而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核心。
为此,我们在熟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人物的形象鲜明起来。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叶欣工作具有的特点:“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再次品读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叶欣的伟大。她的身先士卒,她的疲惫劳累,甚至她的声色俱厉……都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勾画出这样的一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护士长形象来。
其一、典型动作,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反映出她作为一名领导业务方面的精干。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位患者的抢救中去。反映出她工作的高强度。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的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的手中夺了回来,如此高的工作效率,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