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克和克(精选4篇)
认识千克和克 篇1
教学内容:认识千克和克(有多重)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教师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再让学生说说看到过哪些秤,教师出示各种秤的实物或图片(也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 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认识千克和克(有多重)
教学内容:认识千克和克(有多重)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教师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再让学生说说看到过哪些秤,教师出示各种秤的实物或图片(也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 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4)找一找。请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网络备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上学期数学第三单元千克、克、吨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操作过程,养成热情参与、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用具:各种秤、多媒体课件、1千克的盐等多种物品。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有学生45人,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增加了难度。但由于平时学生小组活动开展很多,这就为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就质量知识而言,学生平时虽然听得多,但普遍缺乏样身体验,仅限于物体间轻重的比较层面上,对具体质量没有感觉。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及说明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1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鸡婆婆的生日,公鸡兄弟俩给外婆准备了两盒礼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着小盒的礼物,弟弟拎着大盒的礼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轻松,而哥哥却越走越吃力。
提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猜一猜两盒礼物哪一盒重吗?
谈话:今天老师把这两盒礼物带来了,我们也来掂一掂。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两盒礼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称)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物品有轻有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进入数学学习情境。]
二、 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1. 认识秤。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秤吧?谁来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盘秤(多媒体演示),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把要称的物体都放在托盘里,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上面的刻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是多少。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10个数,一根指针,字母kg)
讲解:称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书:千克kg)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体演示),指到几就是几千克。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千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5~38页上的内容。教材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式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的大米、鸡蛋,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
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
教材还结合认识千克,在“你知道吗?”栏目中,介绍了旅客乘坐火车或飞机时可以免费携带行李重量的规定。
设计理念:
1、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2、在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流程:
一、 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1、感知轻重
(1)播放录象故事:一天,妈妈和小明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拿了一袋红枣,小明拿了一袋膨化食品。小明对妈妈说: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能正确估算常见物体的重量,体验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500克食用盐2袋,2分硬币一枚。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老师:同学们,在我们班上,有一对孪生姐妹,她们长的像不像啊?
学生:像。
老师: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全一样的事物,你们知道她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吗?(设计意图:从身边最常见的事物入手,学生有话可说,能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学生积极发言)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看来你们观察很细致,那你们知道姐姐和妹妹哪个更重一些吗?
学生:姐姐,因为姐姐比妹妹胖。
老师:真聪明,那你们知道姐姐到底有多重吗,怎样才能知道?
学生:可以用称称一称。
老师:对,那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称吗?
(学生:小组合作,最后总结出有电子称,砣称,盘秤等等)
老师:在生活当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板书: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二、探索新知
老师:(出示课前准备的食用盐)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食用盐。
老师:你们知道它有多重吗?告诉大家吧,它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盐的重量就应该是1000克。
老师:(出示2分硬币)同学们,你们知道2分硬币的重量是多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