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认识比”教学设计(通用3篇)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1,初步认识比

  (一)复习导入

  (1)呈现例1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提问:如果将果汁的杯数与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结果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减——相差{牛奶比果汁多1杯3-2=1

  果汁比牛奶少1杯 3-2=1

  相除——倍数{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2/3=2/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3/2=3/2

  (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3)导入:其实,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还有另一种说法,想学吗?如有学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介绍,再让所有学生看书验证这个学生所说的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原来不知道,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

  (二)初步认识比:

  (1)指名介绍:还可以怎样来说?(学生介绍,师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

  (2)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通过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结合学生交流,认识比各部分名称,读法、写法。

查看全文

《认识比》教学设计(通用4篇)

《认识比》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例1、例2教学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时,主要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先引导学生分别认识同类量的比(例1)和不同类量的比(例2),并逐步抽象出比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在例1、例2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中,教材都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尝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并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练习十三中的5个练习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的意义、比值以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进行了合理操练,且形式多样,目的明确。可以看出教材这样有序的编排、呈现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的理解比的意义,构建起对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完整的认知结构。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重点:理解比的意义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比”的知识。(板书:比)关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用?数学上的“比”与生活中的“比”一样吗?……)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发:对,生活中也有“比”,比如一场足球赛的比分是2∶0,它与数学上的“比”一样吗?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自己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吗?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式的揭示课题显的简洁明确,导入通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相关议论,引导学生产生了解比、认识比的心理需求,为本课的学习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

查看全文

“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例1、例2教学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时,主要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先引导学生分别认识同类量的比(例1)和不同类量的比(例2),并逐步抽象出比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在例1、例2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中,教材都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尝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并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练习十三中的5个练习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的意义、比值以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进行了合理操练,且形式多样,目的明确。可以看出教材这样有序的编排、呈现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的理解比的意义,构建起对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完整的认知结构。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重点:理解比的意义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比”的知识。(板书:比)关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用?数学上的“比”与生活中的“比”一样吗?……)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发:对,生活中也有“比”,比如一场足球赛的比分是2∶0,它与数学上的“比”一样吗?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自己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吗?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式的揭示课题显的简洁明确,导入通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相关议论,引导学生产生了解比、认识比的心理需求,为本课的学习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

查看全文

“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3、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比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读法和写法,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
对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比?
(1)果汁比牛奶少多少杯或牛奶比果汁多多少杯?
(2)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或牛奶是果汁的几倍?
2、板书:板书相差关系 倍数关系
二、教学新课
学习例1
1、谈话: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对两个数量进行比价,今天我们要在除法的基础上来比较两个数量,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
板书课题:认识比。
2、初步探究比的意义。
(1)自学例1和试一试之间的内容
(2)汇报板书
果汁是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记作2 :3。
牛奶和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记作3 :2。
(3)说说3 :2和2 :3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结合板书介绍比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的介绍板书名称。
(4)为什么在这两个比中2有时在前项有时侯在后项呢?
引导学生理解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比,要注意谁与谁比,谁在前、谁在后。写谁与谁比时,位置一定不要颠倒。
(5)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6)试一试。
在小组内说说洗洁液为1份,水分别看作几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集体交流。

查看全文

1、“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1,初步认识比
(一)复习导入
(1)呈现例1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提问:如果将果汁的杯数与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结果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减——相差{牛奶比果汁多1杯3-2=1
果汁比牛奶少1杯 3-2=1
相除——倍数{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2/3=2/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3/2=3/2
(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3)导入:其实,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还有另一种说法,想学吗?如有学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介绍,再让所有学生看书验证这个学生所说的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原来不知道,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
(二)初步认识比:
(1)指名介绍:还可以怎样来说?(学生介绍,师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
(2)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通过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结合学生交流,认识比各部分名称,读法、写法。

查看全文

“认识比”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五单元“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发现的乐趣与数学的美。
三、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经历建构比的意义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比的意义在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这个意义概括得又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什么叫做比。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些各有侧重点,同时又互相关联、循序渐进的例题。在学生对比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概括比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分四个层次进行。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