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际交往活动教案(精选2篇)
小学人际交往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本课题选自省编材料《领域活动指导》小班下册社会领域。小班幼儿经历从家庭到幼儿园环境的变化,他们的人际交往的范围也从原有家庭成员的小天地,扩展到众多的教师与同伴之间,心里经常缺乏安全感。加上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习惯,多数孩子不愿意或不会与同伴一起玩。社会活动本身是门提升幼儿在社会中互相交流的课,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是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效果。那么,怎么样才能让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效果呢?本次活动我主要以设计教学有效发展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环节一我以歌曲游戏《找朋友》,初步让幼儿寻找朋友的乐趣,并用肢体去感受朋友之间的爱。其次在第二环节中,以手偶表演故事《好朋友》,加深了解“朋友”这个关系,懂得用礼貌用语让幼儿快乐的寻找朋友。最后,以分组游戏的形式,体验两个朋友互动游戏中的乐趣。
小班社会活动:我的好朋友(人际交往) 活动目的:
1.感受同伴间亲密友好的关系。
2.体验与同伴一起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学会歌曲《找朋友》。
2.物质准备:音乐《找朋友》、播放器,电话、呼啦圈、手偶若干。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找朋友》,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演歌曲的内容,感受同伴间友好的关系。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1.引导幼儿说说:你找到了好朋友了吗?你的好朋友是谁?刚才你跟好朋友是怎么玩的?你们两个玩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2.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动作来表示对好朋友的友好,请幼儿之间相互学一学友好的动作。
帮助孩子选择良好的人际交往圈
孩子自己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交际的方法,家长们也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多给孩子贯彻一些关于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引导孩子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及如何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情绪等等,这都是需要父母来引导的。
案例:刚上幼儿园的波波在老师眼里是个“问题男孩”,亲子教育咬人、打架一样不少,尤其是和一个小女孩总是摩擦不断。虽然老师能够发现孩子的这种行为源于在陌生环境里缺乏安全感,而不是通常认为的“没有家教”,但出于职业需要,还是向波波爸爸打了“小报告”。幸好在爸爸看来,儿子的这一切都很正常。而他更关心的是怎样让波波学会处理麻烦。爸爸发现儿子其实是喜欢那个女孩的,只不过没有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爸爸告诉儿子,你不可以用大人的方式引起她的注意,应该走过去对她说:“我可以跟你玩吗?”或者“你是我的好朋友,对吗?”波波很快尝试了从爸爸的那里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小朋友们能友好相处了。
点评:孩子在社交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亲子教育其中让父母感到特别苦恼的是,孩子常常会从自己的小小社交圈里,带回一些让父母不喜欢甚至感到郁闷的语言和行为。有些时候父母会刻意回避这些让人不安的信息,但有些时候又难免耿耿于怀。
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孩子的父母而言,就更容易在两种选择中纠结。一种选择是认为,孩子保持和朋友的交往很重要,对因此产生的一些不好的言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一种选择是:宁愿脱离这样的朋友圈也要让孩子能够保持正确的认识,不过,以上案例中波波爸爸的做法,应该是父母第三种选择的很好范例。
“游戏——体验式”人际交往班会课教案
“游戏——体验式”人际交往班会课教案——
朋友之间
[课题的选定]
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利己心较重,班上常有在同学交往中发生矛盾的现象。同学们普遍反映自己有朋友,但是据我观察和“前测”中发现,他们对友谊的体验是浅层面的,这正是他们在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而且缺乏解决矛盾的能力的关键。培养他们重视朋友之间的友情,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同时,从孩子们将来走向社会来看,也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关于“体验式”]
毛主席曾经说过:“你若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古语也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都说明德育中说教的效果是不会很有效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情感体验才强烈,思想认识才深刻。况且小学生天性好动,喜爱游戏,以上两点认识是我设计这堂“体验式”人际交往班会课教案的思想认识基础。本节课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多个游戏的构成为课堂的主干,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一些道理。
[关于行规导行中学生认知规律的思考]
“知——情——意——行”中“知”是基础,所谓“知难行易”学生只有提高了认识水平,才会将行规训导中的一些要求转化成自觉的行动;“情”是关键。有很多情况,比如学生做错了事不愿向同学道歉,不是他认识上的问题,而是情感上的问题,所以这节课上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的场合,制造特殊的气氛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这样,后面的教学环节——“导行”就能顺水推舟了。
道德——人际交往的准则
人与人的交往应该是以爱为基础,应该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宽容、相互帮助,还有一个不应忽略和忘记的重要原则——那就是道德。
一个初二男生为了替他的同学,所谓的“哥儿们”“拨闯”竟持刀伤人;一个母亲为了掩盖自己孩子的盗窍罪行,将赃物隐藏而犯了窝脏罪;一个初三女孩为了表达对男友的真情而怀孕;为了“帮助”同学,考试时传纸条、抄答案、作弊;同学违反了纪律,相互说谎包庇,拒不承认错误……社会上,家庭中,学校里,为了所谓友谊、友情、亲情而违背道德的事情并不少见。凡此种种,都提醒和告诫我们,人际交往必须接受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只有建立在道德规范基础上的友情、友谊、亲情才是高尚美好的,这样的朋友、同学、亲人关系才是健康的、纯洁的。违背道德规范的人际关系是不正常的、不健康的,同时也是不牢固的,是一种畸形的人际关系,是绝对不可取的!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大政方针和刚刚颁布的《公民道德规范》,都说明了道德的重要。《公民道德规范》中所提倡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也应该成为我们人与人交往信守的准则。
高中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教案(精选4篇)
高中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懂得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和顾及他人的感觉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2、懂得与人交往时发生冲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初步掌握化解冲突和矛盾的方法。
3、懂得在与长辈发生分歧时,要善于沟通,并学习以平和的态度解决分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他人打交道。我们在家、在学校、在公共场所,与他人相处也并不是总是和谐的,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人交往呢?这就要我们学会和谐相处。(板书课题)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与他人相处的黄金规则
1、阅读教材P14中的两个案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说他们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站在强迫别人玩和上前就插话的人的角度,设想他们当时的心态和这样做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同学虽不是有意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但在行动中只顾自己的意愿,没有顾及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从而引起了别人的反感和不快。
(2)站在被强迫和被打扰同学的角度,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对这种行为感到不快和反感。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存在和选择。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他们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有没有令他们或他们令别人不愉快或者不舒服的经历,并着重谈一谈自己当时的感受和事后的看法。
3、引导并理解孔子的名言和课前搜集的有关与人交往的格言警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人交往?与人交往应遵循怎样的准则?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教学设计(通用4篇)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网络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空间,使我们了解世界有了新的途径;明确网络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知道如何利用其优势避免其劣势;能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是个工具,我们要学会的是怎样用好这个工具。
教学难点: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
教学重点:认识网络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
导入新课:利用本课课文中小梅的例子导人新课( p66 )让学生设想如果生活在古代,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如果没有互联网,小梅的病症很难做出准确诊断,很可能延误治疗时间,从而失去生命。有了互联网,小梅得到了世界各地医生的帮助,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课 网络交往新空间。
一、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板书)
网络生活丰富多彩,看新闻、听音乐、查资料、教朋友,真是无所不能。那么现在的你有没有“触网”呢?并现场作一个《关于网络交往的调查》。
1、你有没有上过网?如果上过网,你每次上网的时间大概是多少?一周上网的总时间是多少?
2、 如果上过网,你在网上主要关注:a、新闻 b、学习资料 c、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d、音乐、影视 e、游戏 f、聊天 g、其他
3、你心目中的网友是什么样的?
4、与你保持固定联系的网友在几个?你知道他们的地区、年龄、性别、职业等真实情况吗?
5、谈谈你的上网趣事。
开展网络交往调查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大组交流。进一步认识网络“神奇性”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网络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组织学生阅读“相关连接”中目前全世界以及我国每天上网冲浪的人数调查。(见教材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