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5-04-05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精选17篇)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五、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1、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查看全文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通用15篇)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篇1

  一、成功之处

  1、使用讲学稿,学有所依,目标明确。讲学稿是有效引导学生完成课业任务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它涵盖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各项内容,学、讲、练结合,手、脑、眼并用,使生摆脱了原有的只听不看、只听不练的单调的学习模式,克服了固有的学习惰性。讲学稿以书面的形式把所学的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为教师直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本节课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1)本首诗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首唐诗,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诗词诵读四步法:知作者——诵诗文,——品诗句——悟诗情。这不仅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也对今后的诗词学习起到了指导的作用。(2)就中考而言,诗词诵读必不可少,其考察范围不拘一格,单靠抓重难点,已远不能满足中考要求。本首诗也不例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故讲学稿内容涉及了作者、易混字词、朗读节奏、文学常识等最基本的知识,旨在提示、强化学生记忆,夯实基础。对重难点问题的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力求把知识问题化、问题梯度化,使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做到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3)板书设计,一目了然,构建了知识框架。合理有效的板书为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便于学生对知识整合与识记,形成了知识框架,达到了概括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学习步调不一致,教师缺乏灵活多变的调控措施。在自主学习环节,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快速完成任务,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相对滞后,速度较慢。为照顾到全体学生,教师不得不耐心等待,致使优等生相对时间闲置,出现了时间浪费的现象。我想今后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优等生:(1)反复识记,加深印象。(2)优帮差,提升自我能力。(3)回归文本,为质疑问难做充分准备。总之,力争使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他们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能力。

查看全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通用12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 篇1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爱看电影、电视剧。好的电影、电视剧往往以它生动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我们,令人难以忘怀。作者看了一场戏,过后留给他的是什么印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看戏》。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

  铿锵 颦 婀娜 蜃楼 屏住

  2.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描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了群众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

  教师补充:京剧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为此,我想同学们和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为生活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感到骄傲、自豪。

  ②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的热情观众和热情艺术家。

  三、阅读、探究

  (一)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

  1.画出表现观众情绪变化的词句。

  2.画出揭示本文中心的句子。

  集体明确后,板书

  (二)引导学生体味“膨胀”与“涨”,以此强调“关键词句的含义”。

  明确:“涨”是水位升高,这里比喻观众情绪逐渐高涨,呈渐变的状态。“膨胀”则有激荡起伏之势,呈热烈欢腾的状态。

  (三)找学生读课文1、2段,要求其余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出场内外的气氛。

  明确:“静静的”。

  (四)思考讨论:

  为什么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为什么强调剧场“人挤得非常满”?

查看全文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13篇)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查看全文

有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17篇)

有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1、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3、能品位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4、了解与这首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

  5、能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的变化,传递出诗文中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6、能充满想象地读,读时再现画面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以《观沧海》为例,其他几首诗词可在本课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自读。

  1、看67页注解1,简介作者曹操,学生可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适当补充。

  2、正字正音。

  3、朗读课文。(全班、小组、个人均可)

  4、学生自己看课下注解,了解整首诗的内容,可查资料、工具书,可讨论、质疑。

  5、研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诗中描绘了哪些美丽壮观的景象?请一一列出并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人的经历来谈。

  ——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为什么?

  ——除本文之外,还有哪些表现作者志向抱负的名作名句,全班合作做一个积累,越多越好,积累要完整,包括名句、作者、出处、朝代等。

  6、反复朗读,,朗读时注意节奏准确,讲究抑扬顿挫,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平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立体的、有声的、有情的,有你的丰富画面。

  7、归纳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生先发表看法,教师补充强调。

查看全文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锦(精选17篇)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锦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名言导入,激趣引读

  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生查资料,了解作者简况,弄清本文内容(检查预习)

  1、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内容: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简要概括。

  3、谈一谈初读感受。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