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第二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作者——汪曾祺。(多媒体显示“了解作者”,请学生读)
三、走近课文
(一)读课文,正字音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大屏幕上的生字大本营,让生字们都回家(多媒体显示生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的浏览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屈原(节选)·.示例之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历史剧《屈原》。
2.剧本的情节结构及矛盾冲突。
3.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 。
1.扫除阅读障碍,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课前出示小黑板。
生字:殇shāng 谲jué 鞺táng 鞳tà 稽qǐ 睥pì 睨nì 痉jìng 挛luán 飨xiǎng 潸shān
词语:诡谲 睥睨 拜手 稽首 容恕 阴柔 潸然 抛撇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亦圣亦狂,即狂即圣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2.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剧本情节和剧中人物。为剧本划分层次,在预习本上写出各层次大意。将剧中人物(包括未出场,而在对话中提及的)归类,也写到预习本上。
二、讲课安排。
1.简介历史剧《屈原》。
提问:《屈原》是郭沫若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写的历史剧。这部历史剧当年在重庆公演,受到了周恩来同志的高度赞扬,引起了强烈反响。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他生活在距今大约二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晚期的楚国。屈原所处的时代是各国间政治军事斗争十分激烈之时。屈 原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是遭到了以楚怀王为首的,包括上官大夫靳尚,后来的令尹子兰等人的排挤和迫害,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江南沅、湘一带。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其它多数作品,大约写在流放期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人民四散逃亡,楚国君臣仓皇出逃。理想毁灭,国家危亡,人民遭难,使屈原极度悲愤,痛不欲生。传说这一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自沉汩罗江殉国。
屈原创立了楚辞这种诗歌体裁,开创了中国诗歌史积极浪漫主义的源头。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课文中的《雷电颂》虽不是屈原的诗作,但那里面激荡的烈火般的热情,却确实体现了《离骚》的灵魂。
屈原(节选)·.示例之二.
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
导入 新课
1.阅读〔预习提示〕和全剧的大概情节。
2.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
抗战爆发以后,郭沫若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从日本回国,先在上海,后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投身于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皖南事变”前后,他在国民党的统治中心重庆,看见“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和全国人民一样感受着“时代的愤怒”,但是,险恶的环境使他无法用通常的形式公开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抒发内心的激愤,于是就采用特殊的战斗方式,以史剧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斗争,先后整理修改和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6部大型史剧,巧妙地借历史题材讽喻现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
《屈原》写成于“皖南事变”后的1942年1月,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恨,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激烈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研习新课
1.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
教师板书:
第一部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内心独白。
第三部分:婵娟之死。
2.在第一部分中,靳尚命令郑詹尹毒死屈原说明什么问题?结合当时的背景研讨。
明确:屈原是对祖国赤胆忠心,对人民一片至诚的爱国者。为使祖国免遭秦国侵犯,提出联齐抗秦的主张。但是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昏庸的楚怀王拒不接受他的正确主张。南后、靳尚之流则内外勾结,把屈原视为与秦国交好的障碍,对他进行无耻诬陷和残酷迫害,不仅投之狱中,还要密谋毒死屈原。这正暴露了他们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也表现出他们对以屈原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恐惧。
《屈原》...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 一 ) 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 二 ) 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 三 )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 四 ) 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 五 ) 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 六 ) 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 七 ) 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 一 ) 必知点:
1 .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 ( 1892—1978 ) ,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屈原与端午节(精选2篇)
屈原与端午节 篇1
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及古琴乐曲,了解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与不屈的性格。
2.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时无穷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画面所要表达的情感。
2、制作长命线。
三、教学准备:
光碟、彩线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一听、看一看:
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观看一段《屈原》的电影故事片段。(可请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
1.欣赏画家的作品。傅抱石—国画
屈原,我国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才华横溢,被人陷害,长期被流放,看到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离骚》。
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他抱石投江进汩罗江。楚国的百姓十会悲痛,开始打捞尸体,但却没有见到踪影,人们怕鱼龙伤害到他就回家拿来鸡蛋扔进江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纪念他,把每月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每逢这天,家家户户吃粽子,喝雄黄酒,在江上划龙船,以表示对他的怀念与崇敬。
2.交流讨论
自己从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画面是如何表现的?(构图、色彩、线条等)
3.诗表演
(1)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深屈原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同时也加深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
屈原《雷电颂》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屈原《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1
福建顺昌埔上中学 陈冬枝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朗读理解内容与思想
2、体会象征含义,学习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吗?——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屈原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着无数后人,比如汉代的政论家贾谊写过《惜誓》《吊屈原赋》,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是对他无比敬仰的一位,他创作了五幕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他具有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二、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及全剧梗概。
1、请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2、教师说明《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