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

  课题

  4.七月的天山

  课时

  一课时

  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收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

  自学提纲

  1、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3、回忆前一课的方法,自主学习。

  教  学  过  程

  反 思

  一、直接揭题,进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3、引入新课。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之后小结: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查看全文

《4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精选7篇)

《4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感悟

  1、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你们一份礼物,希望你们在欣赏这份礼物的时候仔细观察,用心感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2、欣赏天山美景(图片配音乐:新疆好)

  3、师: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天山风景图,你有什么感受?

  4、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二、明确任务

  1、读课题,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2、提出学习方法

  三、自学课文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查看全文

《4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通用6篇)

《4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解题、了解作者,交流课前学生查阅的关于天山的资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2.师生伴着优美的乐曲,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出示天山课件。     二、明确任务,阅读课文。     1.阅读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出示课件     2.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1)天山留下的印象是神奇的、美丽的…… (2)按照移步换景来描写景物。 三、品读文字,理解课文。 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 交流预设: 这一段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等美景。例如,用衬托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蓝天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以溪流、鱼儿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用比喻的方法显示事物的特点: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缎子,云彩的影子比喻成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的白;把融化的雪水比喻成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比喻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见景象多么壮观、美丽。这样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凉爽的原因。 (4)总结学习方法: 作者用到了衬托和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自学课文时可以先找到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天山景物的特点。 (5)用勾画批注的方法围绕着“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自学4-5段,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6)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白皑皑的群峰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盛;“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花瓣儿赛过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文中几个比喻句:像……织锦、彩霞、长虹,无不描绘出天山花朵的艳丽,“赛过八寸的玛瑙盘”显示花之大,“人浮在花海上”显示花之多。     四、拓展练习。 1.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2.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从课题入手,交流查阅天山资料,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梳理过程中,教给孩子如何更有效地查阅资料的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很快地走进文本。   在学生明确了初读课文的任务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学习略读课文时,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但是教师的行为不能省略,要在学习难点处充分地进行指导,给学生指明方向。这一课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顺序后,教师点拨课文第三段的描写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解析,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体会品味其他段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品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天山的美。                                             增宽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厚度。   教材分析:

查看全文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精选21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认读生字

  2、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

  2、感情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的美好。

  三、课前准备:相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课件,直接揭题

  谈谈你对新疆的认识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2、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3、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查看全文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

  一、导语

  同学们,每当我们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想到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在我国的西北边疆,还有一道奇特的风景,那就是地域广袤,景物丰美的天山。天山不但雄奇壮观,而且天山的夏天更是与众不同。你在夏天见过雪吗?天山的夏天你就能见到雪,虽然有雪但是一点都不冷,就象秋天那样凉爽,而且有着春天一样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碧野一同走进 《七月的天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读一读课文,看看七月的天山会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解决字词

  天山的美丽奇特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遇到不会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

  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时间的先后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地点变换(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五、汇报交流 ,升华情感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1、天山的雪峰是什么样的?

  学生汇报雪峰和溪流的特点。

  2、洁白高耸的雪峰,欢快跳跃的鱼儿,使得夏季的天山有如秋天般凉爽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我们又将见到另外一副天山美景图。

查看全文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教学设计 篇1

  内容简介:

  《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姿多彩。本课教学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文章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课前准备

  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感悟

  1、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你们一份礼物,希望你们在欣赏这份礼物的时候仔细观察,用心感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2、欣赏天山美景(图片配音乐:新疆好)

  二、悟中体味

  师: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天山风景图,你有什么感受?

  生1:美!

  师:一个简单的“美”字却概括出了天山的特点。

  生2:我仿佛置身于天山之中。

  师:用流畅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生3:真是美不胜收!

  师:你的词汇真丰富,不但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学会了恰如其分地运用它,不简单。

  ……

  三、回顾单元训练重点

  1、寻找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们第一单元的课文马上就要学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本单元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