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案(通用13篇)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课题: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
2、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3、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2、领悟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感受到母爱的熏陶。
3、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放歌曲《母亲》
每一句歌词都是一个你熟悉的生活片段,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处处都饱含着母亲的爱。从同学们深情的眼神,我相信你们一定从画面中找到自己母亲的影子。母爱是人们恒久歌颂的主题,著名作家史铁生就用他文字表达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让我们带着一份感动,一份崇敬,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一、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初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来源:。Com]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正如作者所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秋天的故事。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
《秋天的怀念》教案(精选12篇)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圣洁、最无私的一种感情,学习母亲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我双腿瘫痪以后,脾气变得暴躁无常,而母亲容忍我、体谅我。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我想大家将会对母亲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填空题,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所填词语的意思。
当我独自看着窗外的落叶时,母亲(央求)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我勉强同意了,她(喜出望外)。我同意明天去,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然后便(絮絮叼叼)地说了许多话,最后又忽然不说了。
2、读后试填,一生填,齐读
3、你从这段话可能看出母亲对我怎样?(关心)从所填这些词可以看出来吗?
(1)“央求”什么意思?(恳求)母亲央求我去干什么?她为会么央求我?
(a、联系前文,“她总是说,而我总减不去”怕我不肯;b、我又在看落叶,心情悲哀,让我散心,忘掉烦恼、疾病)
(2)“喜出望外”什么意思?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这里,母亲遇到了什么出乎意料的喜事?勉强同意,母亲竟这么高兴,说明母亲把我看得很重要。
(3)“絮絮叼叼”什么意思?形容说话哆嗦,来回地说。
母亲说了些什么呢?(知道我最爱吃的,记得我童年的趣事)a、对子女的点滴小事都记得,把心放在子女身上。b、我嫌烦,母亲还要说。省略号什么用?(怕我听到“踩”、“跑”这些字,会想到自己不会跑而伤心)c、母亲为什么又忽然不说了?
《秋天的怀念》教案(通用16篇)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深刻体会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和深厚。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父母的意见不合甚至争吵都时有发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或许,人就是在这样的争吵中走向成熟,逐渐懂得生命的真谛。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篇散文,来看看残疾人作家是如何读懂母亲,读懂生命的。
2、整体感知——阅读文章后概括主要内容。
作者继续了自己双脚瘫痪后,母亲强忍着内心极度的痛苦和重病的折磨,务必关怀爱护病残儿子的感人情景,展示了博大深沉崇高无私的母爱,抒发了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3、品析课文——不足千字的质朴叙述,为何有如此大的感染力?
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精妙。
第一段:
“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进来”——母亲对痛苦暴躁的儿子的理解和体贴
动作 “偷偷的听”——母亲对病残儿子的不必牵挂和关切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泪水”——母亲的坚韧
神态: “眼圈红红的”——母亲因儿子的不幸而痛苦万分
语言:“咱娘儿俩好好活”——强忍着刀割般痛苦,极力劝勉儿子坚强面对眼前挫折
第三段:
动作:“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伤情
“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因儿子答应看花表现出的难以抑制的兴奋喜悦
“悄悄地出去”——因肝痛发作而不愿让儿子知道
神态:“憔悴”——为儿子操碎了心
《秋天的怀念》教案(通用15篇)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一:导入
同学们热不热 ?(热),是不是很想快点到秋天,那样就凉快了?
我们都知道秋天 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情怀,同学们你喜欢秋天的什么景物?(试问一两个同学)
著名的作家史铁生最喜欢秋天的菊,更对秋天产生了怀念之情,那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史铁生 双腿瘫痪 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 的脊椎、大脑将捐 给医学 研究;年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2.掌握生字词
瘫痪 暴怒 沉寂 捶打
憔悴 央求 神色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3.诵读课文,初析文章
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体会文 章情感。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深沉、略带伤感、“我”:不耐烦、暴躁,母亲:央求、亲切
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品味课文
(1)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为什那么暴躁,是天生的吗?谁一直陪伴着我?
(3)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爱什么?那文章中提到的作者几次秋天看菊花?(3次,母亲,我)
《秋天的怀念》教案(通用17篇)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变化。
3、 通过圈划、品味、揣摩文章中“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领悟文章中深层无私的母爱。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见目标2、3
2、 难点:见目标3
三、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语言法,小组合作法
四、 教学时数:2节
五、 预习要求:
1、 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至少通读课文3遍。
2、 运用工具书和互联网收集有关史铁生的资料,着重了解其瘫痪的人生经历。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见目标1、2
二、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导入(1min)
文人自古悲春伤秋,秋天,确实是一个勾起人无限情思的季节。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史铁生先生也在秋天怀念着自己的母亲,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怀念》。
2、 知人论世(7min)
史铁生先生是我国的文学大师,大家昨天查阅资料对史铁生先生了解多少呢?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整合关于史铁生先生的资料,将你认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最需要掌握的3个信息选出来。
明确:
1、史铁生先生21岁时瘫痪,找不到工作,生活苦恼,失去活着的欲望。
2、写这篇文章时史铁生先生已经走出瘫痪的阴影,热爱生活,我明白了母亲的苦心 3、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齐读,教师听读。学生读完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疏通词意。(5min)
《秋天的怀念》教案(精选16篇)
《秋天的怀念》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如本文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
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指导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