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囚歌》教学设计 篇1
一、学情分析
课文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浮于表面,所以要在充分的朗读中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比较准确地认识革命英雄的气节。
二、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人的精神的建设,这种建设要在语言文字的感受与运用中存在。所以本课教学应当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走向高层次的精神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三、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革命而献身的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
(板书:“囚歌”)请学生读课题。观察“囚”的写法,从字面看“囚”该怎么解释?交流对“囚歌”的理解。
(二)回顾历史,了解叶挺
1.回顾历史:为了谋求人民的幸福,建立新中国,无数革命英雄,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被捕入狱,经受着敌人的拷打和迫害,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顽强地斗争着。(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了解叶挺: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叶挺的资料。(在交流汇报中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初读诗歌
1.自由读文,感受叶挺的革命气节。
2.小组读文,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发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囚歌》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囚歌》教学设计 篇1
一、学情分析
课文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浮于表面,所以要在充分的朗读中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比较准确地认识革命英雄的气节。
二、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人的精神的建设,这种建设要在语言文字的感受与运用中存在。所以本课教学应当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走向高层次的精神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三、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革命而献身的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
(板书:“囚歌”)请学生读课题。观察“囚”的写法,从字面看“囚”该怎么解释?交流对“囚歌”的理解。
(二)回顾历史,了解叶挺
1.回顾历史:为了谋求人民的幸福,建立新中国,无数革命英雄,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被捕入狱,经受着敌人的拷打和迫害,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顽强地斗争着。(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了解叶挺: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叶挺的资料。(在交流汇报中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初读诗歌
1.自由读文,感受叶挺的革命气节。
2.小组读文,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发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囚歌》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囚歌》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介:
《囚歌》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主题单元“尊严”中的一课。这首诗歌写了叶挺将军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囚禁中,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但是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学情分析:
本班共86名学生。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和合作的技能,本着异质分组、积极互赖要求,让他们主动参与、全员参与,于是将学生分成14个学习小组,每组6至7人。每组为自己取了组名。组员分别承担着主持人(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发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学习过程)、报告员(负责汇报学习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观察员(负责观察小组成员的合作技术)、教练员(负责教给每位同学)的角色,让他们明确个人职责。其中“水晶玫瑰”、“神采飞扬”、“晨光绚丽”等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极佳。另外,本班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已能在课前预习做到三点:一是自主学会生字(利用一、二年级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二是收集和课文相关资料与图片,能挑重点摘录并背诵,三是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大部分学生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朗读感悟。概括和表述能力较好。但还有少数学生稍差。
设计理念:
1、以教材文本为依托,积极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材料,使师生共同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又充满激情的氛围中自主的读、说,在自读自悟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囚歌》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囚歌》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介:
《囚歌》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主题单元“尊严”中的一课。这首诗歌写了叶挺将军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囚禁中,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但是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学情分析:
本班共86名学生。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和合作的技能,本着异质分组、积极互赖要求,让他们主动参与、全员参与,于是将学生分成14个学习小组,每组6至7人。每组为自己取了组名。组员分别承担着主持人(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发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学习过程)、报告员(负责汇报学习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观察员(负责观察小组成员的合作技术)、教练员(负责教给每位同学)的角色,让他们明确个人职责。其中“水晶玫瑰”、“神采飞扬”、“晨光绚丽”等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极佳。另外,本班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已能在课前预习做到三点:一是自主学会生字(利用一、二年级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二是收集和课文相关资料与图片,能挑重点摘录并背诵,三是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大部分学生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朗读感悟。概括和表述能力较好。但还有少数学生稍差。
设计理念:
1、以教材文本为依托,积极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材料,使师生共同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又充满激情的氛围中自主的读、说,在自读自悟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囚歌》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囚歌》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
1.形近字组词。
囚(囚犯) 棺(棺木) 敝(敝帚自珍)
因(因为) 官(官司) 敞(宽敞)
2.辨析多音字。
热 血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2)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
(3)人:坚定的革命者。
(4)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5)地下的烈火: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6)活棺材:监牢。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三、初读诗歌,了解背景、诗题
1.了解作者生平。
(1)师:《囚歌》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呢?(叶挺)
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2)指名回答。
(3)教师简介作者。
《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叶挺是广东惠阳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囚歌》教学设计(精选21篇)
《囚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收集有关革命烈士事迹材料。
2.收集叶挺将军的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3.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 cai课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能说出几个吗?(课件展示革命先烈图片,像放电影似的逐个从屏幕中走过,配乐)看见他们,你们有什么感受?
2.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课文。(师板书课题)
(课前我引导学生收集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材料,了解诗的写作背景,缩短诗歌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课上,借助课件,配乐播放学生熟悉的革命英雄形象,引导学生谈感受,同样是为了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本诗的距离,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情景中。)
(二)释题,介绍作者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