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教案

时间:2025-04-05

《奇思妙想》教案(精选2篇)

《奇思妙想》教案 篇1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教 学 设 计 简 案单元学习目标:1.能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2.能初步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通过联想和想像扩展文章内容,丰富课文内涵。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能表达自己的心得和看法。4.  学会婉转拒绝。单元课时安排:共1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天上的街市               2课时七颗钻石                 1课时蔚蓝的王国               1课时皇帝的新装               2课时写作:想像               3课时口语交际:婉转拒绝       1课时教材内容及教法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奇思妙想”,四篇课文包括两首诗(一首现代格律诗和一首散文诗),两篇童话。格律诗音律和谐,朗朗上口;散文诗行文清新,语言优美;童话更是情节生动,易于接受。由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理解作者奇思妙想的内容、奇思妙想的原因以及奇思妙想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创造出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奇思妙想。   

查看全文

奇思妙想(精选15篇)

奇思妙想 篇1

  •教材思路:

  本课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美术课。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产生好奇,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们的想法具体化,并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及表现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获得挑战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奇思妙想带来的情趣,激起学生思的兴趣。

  2、引导学生尝试以换位方式展开想象,体验动物的情感并能认识生命的重要性。

  3、在探索尝试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以换位方式展开想象,体验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探索尝试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水笔、素描纸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涉奇

  1、读课题,引导学生初略感知本课内容。

  2、 抛出问题,引出本课所思的主体。

  3、出示图片(媒体演示)引导学生想象。

  (把学生引入“奇“中,自己去发现、感受。体验一种最为直接的感受——我是发现者。)

  二、图片探讨 ——寻奇

  1、出示图片(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寻找图片中奇妙之处。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观后感。

  3、尝试换位,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有感而发方是实感,寻奇之妙处,体验另一种思维角度,感受其带来的奇特效果。)

查看全文

奇思妙想--《6、7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2篇)

奇思妙想--《6、7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有一次,我在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6、7的认识”中,通过“数”主体图内的事物、点子图逐步抽像出“6”和“7”,然后要求学生用小棒来摆一摆,深化对6、7的认识。开始,我认为他们只会从学具盒中拿出6、7根小棒,放在桌上。

  课中,当学生拿出小棒表示“6”和“7”时,他们大脑中鲜活的奇思妙想让我一次次惊叹!

  你们看:

  1.用6根小棒摆出的图形。

  休                        田                        旧               心                        目

  2.用7根小棒摆出的图形。

  这就是6岁儿童的杰作!

  低年级学生身上仍留有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探索外界事物充满了强烈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常常会有与众不同的新发现,并以一种兴奋的情绪和执着的追求,投入到探索数学奥秘的学习活动之中。这种在活动之中涌动着的积极情绪和追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创新。为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加倍呵护小学生的这种情感和态度,而不要认为这与数学无关,就不发展。应该让小学生长久保持这种积极探索的心向,促使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培养创造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其创造力。

查看全文

奇思妙想(精选16篇)

奇思妙想 篇1

  •教材思路:

  本课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美术课。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产生好奇,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们的想法具体化,并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及表现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获得挑战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奇思妙想带来的情趣,激起学生思的兴趣。

  2、引导学生尝试以换位方式展开想象,体验动物的情感并能认识生命的重要性。

  3、在探索尝试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以换位方式展开想象,体验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探索尝试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水笔、素描纸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涉奇

  1、读课题,引导学生初略感知本课内容。

  2、 抛出问题,引出本课所思的主体。

  3、出示图片(媒体演示)引导学生想象。

  (把学生引入“奇“中,自己去发现、感受。体验一种最为直接的感受——我是发现者。)

  二、图片探讨 ——寻奇

  1、出示图片(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寻找图片中奇妙之处。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观后感。

  3、尝试换位,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有感而发方是实感,寻奇之妙处,体验另一种思维角度,感受其带来的奇特效果。)

查看全文

学生的奇思妙想--《植树的季节》教学反思(精选4篇)

学生的奇思妙想--《植树的季节》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一堂气氛极其活跃的语文识字课 , 这是一堂充分挖掘学生想象力的语文课 , 学生们争先恐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共同分享。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植树的季节》第一课时。本课中生字 17 个,而且笔画繁杂比较难记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自学后的结果却出乎我的预料,没有像以往一样把每个字是怎么认识的告诉给大家,而是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与同学们交流,有这样几名同学的发言使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概括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李峥赫同学说:“我是这样记‘漉’字的,小鹿在雨中奔跑把身子浇得湿漉漉的,” 多美的一个句子,给‘漉’字赋予了生命同时也把知识教给了大家,叶帅同学这样记‘捆’字,“人用绳子把木头捆起来需要手,”说得简单明白,而且解释了每个部首的意思。在我们大人看来‘葱’没有什么特别记的好方法,可范书铭同学却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说出了自己的记字方法,他告诉大家:“我们在吃葱时心里会觉得‘忽然’一辣,所以葱字下面是‘忽’字。”多么富有童真的想象,可它带给孩子们的却是永远的记忆。 

  看着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看着他们得意洋洋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大家,那种幸福感和成就感早已写在了每个孩子的脸上,这样的成功哪里去找?  

学生的奇思妙想--《植树的季节》教学反思 篇2

  《植树的季节》教学反思

  《植树的季节》是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主要讲了植树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绿化祖国,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心。全文内容浅显,首尾呼应,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后有三点感受:

查看全文

奇思妙想

•教材思路:
本课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美术课。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产生好奇,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们的想法具体化,并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及表现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获得挑战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奇思妙想带来的情趣,激起学生思的兴趣。
2、引导学生尝试以换位方式展开想象,体验动物的情感并能认识生命的重要性。
3、在探索尝试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以换位方式展开想象,体验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探索尝试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水笔、素描纸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涉奇
 1、读课题,引导学生初略感知本课内容。
 2、 抛出问题,引出本课所思的主体。
  3、出示图片(媒体演示)引导学生想象。
      (把学生引入“奇“中,自己去发现、感受。体验一种最为直接的感受——我是发现者。)
 二、图片探讨 ——寻奇
 1、出示图片(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寻找图片中奇妙之处。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观后感。
 3、尝试换位,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有感而发方是实感,寻奇之妙处,体验另一种思维角度,感受其带来的奇特效果。)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