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征友启事》教学反思(精选2篇)
课文《征友启事》教学反思 篇1
有的才能放矢,全国小语会秘书长陈先云曾经说过: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因此,我把自己放进文本,反复阅读,逐渐明晰了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学重难点,由此生花,构建主体。
一、拧线串珠,构建课堂
这篇课文很长,对刚迈入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是有阅读的难度的。怎样才能突破重点,降低学习难度?大道至简,我把课文的全部教学就看做是线和珠的。线是课文中的“征友启事”,珠是课文中的生字词。就这样,我拧着“征友启事”这条主线,把一个个生字词串上去。这就是我随文识字的构想。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这一颗颗珠的把握,又另有侧重:“猎狗、耕田”采用图画识字法;“兴奋”采用表演法;“团团围住”采用贴图法理解词义;“怨言”举例法理解词义。对于单个字的教学,“张、迎、或”重在新部首的教学,笔画的书空,其中“迎、或”还重在书写指导……这样,体现了生字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对比教学,学中明理
两则征友启事,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不同,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明白第二则征友启事多了“或者”“其中一点”几个词语,却少了很多对朋友的要求,从而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①角色朗读法:让学生扮演小动物朗读。如:教学第一张征友启事时,让学生扮演小牛,教师启发:小牛,你想找个什么朋友呢?(小牛)我想……这样就不着痕迹地把征友启事通过小牛之口读了出来。
②对比朗读法:让学生对两张不同的启事进行对比读,在读中加深认识、理解。在形式上有两生分别读,男女生对比读等。
《征友启事》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征友启事》教学设计 篇1
一、师范读课文。
二、引导质疑。
昨天读了课文,刚才又听了老师读课文,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
谁写了征友启事?
为什么写征友启事?你孤单的时候,是怎样做的?
课文中的征友启事是怎样写的?如果你来写,知道写了吗?
几则征友启事?两则启事有什么不同?内容不同,结果不同。
小牛写的征友启事起作用了吗?起作用了,小牛找到了很多朋友。
你从小牛的征友启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三、为什么写征友启事?你孤单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四、两则启事有什么不同?内容不同,结果不同。
1、内容。
默读两则启事,3自然段和6自然段,用笔画出不同的地方。
朝夕相处 一起吃草 一起玩耍 一起晒太阳 一起学耕田 做到以上几点
一起吃草 或者一起玩耍 或者一起晒太阳 或者一起学耕田 做到以上一点
比较两则启事,你发现了什么?(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结果。
不同的内容当然带来不同的结果。分别是什么?闷闷不乐--兴高采烈
这两个词的意思正好相反,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
3、学习第3自然段。
我们一起看看小牛“闷闷不乐”的场景。齐读第3自然段。
指导读“可是,他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走来,又一个个垂头丧气地离开。”
4、学习第4自然段。
小牛闷闷不乐,就去找老牛诉苦,“诉苦”是什么意思?(诉说痛苦)
谁来读读小牛说的话?
奇怪:这么大 一个
气愤
伤心
5、第二则征友启事贴出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呢?
《征友启事》教案(精选12篇)
《征友启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会书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考虑自己的需要,也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会认的字和正确书写会写的字。
教学难点:
领悟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结果。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插图 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生字。
重点难点:
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一头小牛很孤独,也想交朋友,它是怎样做的?
2、揭示课题:征友启事。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猜猜课文可能写了什么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读书。
3、读后释疑:初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4、师范读。
(1)画出生字。
(2)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三、再读课文,巧识字。
1、出示生字词,集体认读。
2、同桌互读。
3、做“开火车”的识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1、学生拼读要求写的7个生字。
2、给7个生字组词。
3、分析识记生字字形。
4、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5、讲评学生的书写。
五、作业。
1、书写生字并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领悟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结果。
《征友启事》教案范文(精选13篇)
《征友启事》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体现出“三维”):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课文中,知道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内容分有什么不同,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
(3)领悟两张不同的征友启事引起的不同结果。
教学重点:
分析两张征友启事不同的内容引发的不同结果。
教学难点:
在对比观察和对比阅读中,体验人物的情感。深层次探究小牛第一次交不到朋友的原因。
【学情分析】
虽然本课生动有趣,适合学生阅读体验,但由于低段孩子知识经验不足,认知水平不高,语言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表达与交流,说出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设计脉络】
在教学设计中,我准备以“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案。加强对文本的细读,让学生深度接触文本,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抓住设计的“两线”去完成教学任务,本文的“教线”是分析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悟线”是明白在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
【教学过程】
一、谈话解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朋友这个话题:有一头小牛很孤独,很想交朋友,你们想知道他怎么做的吗?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征友启事》(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启发学生提问,注意引领对修饰语“征友”的解读,如:启事是什么意思?征友又是什么意思?小牛想征什么样的朋友?谁成了他的朋友呢?……)
《写启事》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写启事》教学设计 篇1
一、 教材分析:
启事,是一种应用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知识点。启事是常用应用文,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所以,教学写启事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教材开头的一段话是写什么叫“启事”,在什么情况下要写启事。启事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事需要公开说明(或公开声明)”;二是这个“公开说明”必须“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目的是让很多人知道。“习作要求”强调写启事要“按格式”。“启事”是一种应用文,应用文都有固定格式。“习作内容”要求学生写两则启事,一则是“招领启事”,另一则是“寻物启事”。
二、 教学目标 :
1、 懂得什么叫启事,写启事的作用。
2、 会写常见的招领启事、寻物启事等,懂得启事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投影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学习课文,懂得什么叫启事,启事的种类、书写格式,明确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按要求写招领启事、寻物启事。复习表扬信。
二、教学过程 :
(一) 情境导入 :
1、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搜集关于周总理的资料,你们带来了吗?那我们就来开一个读书交流会把,怎么样?请大家拿出资料。
2、(预先安排)师:张凯同学,你有什么事?
生:我装书的尼龙袋找不到了。
师:怎么回事?
生:我早上带来放在操场上,就去参加体育锻炼,不知被谁拿走了。
师:坏了,这可怎么办呀?同学们帮他想想办法。
写启事(浙教习作训练3篇)
一
一、 教材分析:
启事,是一种应用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知识点。启事是常用应用文,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所以,教学写启事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教材开头的一段话是写什么叫“启事”,在什么情况下要写启事。启事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事需要公开说明(或公开声明)”;二是这个“公开说明”必须“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目的是让很多人知道。“习作要求”强调写启事要“按格式”。“启事”是一种应用文,应用文都有固定格式。“习作内容”要求学生写两则启事,一则是“招领启事”,另一则是“寻物启事”。
二、 教学目标:
1、 懂得什么叫启事,写启事的作用。
2、 会写常见的招领启事、寻物启事等,懂得启事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投影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懂得什么叫启事,启事的种类、书写格式,明确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按要求写招领启事、寻物启事。复习表扬信。
二、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搜集关于周总理的资料,你们带来了吗?那我们就来开一个读书交流会把,怎么样?请大家拿出资料。
2、(预先安排)师:张凯同学,你有什么事?
生:我装书的尼龙袋找不到了。
师:怎么回事?
生:我早上带来放在操场上,就去参加体育锻炼,不知被谁拿走了。
师:坏了,这可怎么办呀?同学们帮他想想办法。
生:写个寻物启事,去贴一贴或送到红领巾广播台播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