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案(精选13篇)
《穷人》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写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话
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
四、自学课文
五、理清人物关系
有哪些人物?
板书:
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西蒙寡妇一个孩子
谁是主要人物?
六、分段
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穷人优秀教案(通用13篇)
穷人优秀教案 篇1
9穷人
教材解读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培养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2.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感情。
3.根据语言想象画面,根据情节续编故事,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从而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重点·难点及突破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建构画面,深入人物内心是难点。
3.教法、学法的突破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流程:
一、简介作者。
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头像,请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用三言五语介绍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 穷人》教案(精选14篇)
《 穷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活于沙俄专制时代,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俄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恶势力的不抵抗。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对世界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穷人》这篇小说如实的反映了这段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崇尚品德。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作”、“梧”。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忐忑不安、倾听、抱怨、自作自受、宁静、搁板、顾惜。
3.“揍”的右边。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穷人教案(精选14篇)
穷人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感受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学习渔夫夫妇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穷人》。作者是谁?对他你有哪些了解?读过他的哪些作品?(看来大家对托尔斯泰比较陌生,老师查阅到一些有关他的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学泰斗。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总结:我们读名家名篇时关注和了解作者也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用眼睛用心灵去触摸、去感受这位大师的语言和思想。
二、初读
1、正音了解内容
师:打开课本147页,课文比较长,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并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课文写了哪些人?
2、正音
汹涌澎湃 搁板 勉强(多音字) 忐忑 魁梧黧黑 寡妇
自己读 个人读 集体读
3、课文写了谁?
生:桑娜、渔夫和5个孩子,西蒙和2个孩子。
师:这么多人谁能说的简单、清楚明白?
生:课文写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桑娜和西蒙两家。
《穷人》优秀教案(精选12篇)
《穷人》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抱怨","忐忑不安"等词语的意思.
2,揣摩语言文字,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中了解人物的品质,并作出评价.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表现人物的情感思想.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与渔夫的勤劳,纯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5,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
教学重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中揣摩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得到情的熏陶与升华.
教学用具: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板书"穷",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2,板全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穷人》,它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列夫·托尔斯泰你了解吗 (学生交流这位作家的资料)
3,师:是呀,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穷人》是他的又一篇经典力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桑娜,渔夫一家 西蒙和她的两个孩子
1,穷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他们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怎样的震撼呢 让我们走进穷人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基本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故事.
《穷人》教案(精选14篇)
《穷人》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写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话
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
四、自学课文
五、理清人物关系
有哪些人物?
板书:
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西蒙寡妇一个孩子
谁是主要人物?
六、分段
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