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5-04-05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1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松树金龟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说明。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说明。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设计方案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说明文《松树金龟子》。同学们,你们认识金龟子吗?(教师拿出一只金龟子)这就是金龟子,当然它不是松树金龟子,它是我们这个地方的金龟子。全世界的金龟子大约有三万多种,我国有一千三百多咱。俗称“瞎撞子”,幼虫称为“蛴螬”,也有“地蚕”、“土蚕”、“枋桃虫”等。在我们小的时候,这还是一种美味呢!(教师谈一谈小时与此有关的事情)。它是什么样子的,你仔细观察过它吗?它有什么习性,你了解吗?我想大大概没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这种动物的,是怎样描写这种动物的。

  设计方案二:关于金龟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我们备课组曾做过一番探究,有说是“金牛”的,有说是别的什么的等,最后通过查资料搞清楚了就是俗语说的”瞎撞子“。也可以用对这种动物的探究作为导语,目的能够激发学生探求的精神和意识。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1、读准下列生字

  锹 炫耀 无动于衷 打扰 鞘翅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查看全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7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过程: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 导入:动画导入

  二、 作家作品导知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色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三、作品欣赏:

  1、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查看全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伟大的悲剧》(精选14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伟大的悲剧》 篇1

  伟大的悲剧

  一、基础训练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拽(zhuài)出来  毋(wú)宁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sǒng)然 

  b.威尔逊(xùn)      贮(zhù)藏   怏怏(yāng)不乐   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餐露(loù)宿    寒风凛冽(liè)

  d.厄(è)运         吞噬(shì)    羸(léi)弱         告罄(qì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 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 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查看全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精选14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导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查看全文

2024七年级下册语文暑假作业答案(通用2篇)

2023七年级下册语文暑假作业答案 篇1

  1.d2.b

  3.a脚(角)b霄(宵)c势(事)d必(毕)

  4.a5.c6.c7.c8.c9.c

  10.至”改为“致”。"小溪的生活”后的逗号改为分号。"一首歌”改为“一幅画”(或“水彩画”“万花筒”)。

  11.①阳光是美丽的油画,将幻化不定的七色定格在记忆的画框中,成为永远的回忆。

  ②阳光是灿烂的微笑,它用温情融化坚冰,以坦然面对人生,让人平添信心和勇气。

  12.母亲是酷暑天的一把蒲扇,当你汗流浃背时,凉爽的清风和温馨的关怀让你心旷神怡。

  13.青春无语,却焕发出活力;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春雨无语,却滋润着大地。

  14.只有一望无际的森林,才能创造出大地的翠绿与娇美;而孤独的树,只好任狂风摧残。

  15.(1)预计2030年以后,世界能源将以核电和太阳能为主要能源。

  (2)①节约能源②使用无污染的能源

  ③要珍惜资源④要保护环境

  16.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17.中国女排夺得“申洲”杯国际女排精英赛桂冠。

  18.生物圈通过物质循环,使氧得到补充,水变得清洁,有害物质被分解、稀释,这就是天然的自净作用。

  19.①不少中国人在重视外语学习的同时,轻视了母语的学习。

  ②学好母语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要学好外语,必须首先学好母语。

  20.表述中要有提醒游客携带雨具和御寒衣物之类的话语,并具有人文关怀,温馨提醒的特点。21.略22.略23.略

  古诗文阅读

  (一)略(二)4.b(三)1.雨下等候客人。2、落寞、失望、焦躁、怅惘。(四)1.唐律思乡2.停泊旅途家信

查看全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通用1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 篇1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

  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的目标。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本文节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一默读全文,勾画出文中你不熟悉的成语和字词。本文重点掌握以下字词:

  拽 无垠 癫狂 凛冽 吞噬 销蚀 羸弱 步履 告罄 角逐

  遗孀 坚持不懈 千辛万苦 风餐露宿 夜不成眠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