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通用12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篇1
一、情景导入
见书问题
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为此,要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选取怎样的比例尺?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
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格相当于实际的100米).
点(150,200)就是小刚家的位置.
画出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标明它们的坐标.
归纳:
注意:
(1)通常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较居中的位置为坐标原点;
(2)坐标轴的方向通常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
(3)要标明比例尺或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下图是小红所在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请你指出学校各地点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篇2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
七年级下册地理暑假作业答案(精选2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暑假作业答案 篇1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A D C B D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A B A A D C
二、综合题:
17、每空2分,共12分
(1)东南(偏南) a
(2)1000-1200
(3)甲、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4)○3
18、每空2分,共12分
(1)黑
(2)黄
(3)发达 欧元
(4)小 小
19、每空2分,共12分
(1)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西北内陆
优势 光照 水份
劣势 水份
(2) 1 热量 纬度(纬度高) 地形(海拔高)
20、(16分)
(1)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加拿大、南临墨西哥(墨西哥湾)
(2)C
(3)棉纺织 石油(石油化学)
(4)大西洋
七年级下册地理暑假作业答案 篇21、印度 巴西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东南亚 俄罗斯
2、结合课本上的就可以!
3、俄罗斯 日本 巴西
4、温带季风气候
5、亚洲:BEFG 欧洲:A 非洲:HJL 大洋洲:无 北美洲:DIKM 南美洲:C
下一个题的解说词自己写就可以(提示:写亚洲)
下一个题:温带海洋性气候(然后自己在写理由)
下一题:因为他们的饮食结构与这里发达的畜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两级探险:
A:南极 B:北极 C:北极
2.(1).略
(2)
穿越前无论从任何位置向南极点走 都为向南走
穿越后 都为向北走
3.冰川
4.(1).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造成的
(2).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
(3)防止温室气体的排放,禁止滥砍滥发,并且多植树造林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精选3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篇1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也转瞬即到,忙碌的寒假就这样轻轻飘过,转眼正月十七就到了,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展开新学期的各项教学计划,执行并高质量的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一边更好的完成各项任务。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带七年级1—6班的地理课,兼任七年级4班的班主任。从上学期的任务目标来看,一班和五班完成教学目标,其他个班级差强人意。所以这个学期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期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
二、教学计划
1、充分备课:在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充分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备好学情、教情,备好课标,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做好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上好每一节课: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要认真主动的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做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3、检查与落实: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做好学生对知识学习掌握的督查与主导。对重要的知识要点一定要做好检查也落实,通过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牢固掌握。
4、做好单元检测的使用。通过单元检测来了解学生的学情,来制定实际的教学手段,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一单元教案范文(精选2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篇1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
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
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反思(精选2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主要地形、河流、湖泊,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我首先让学生依据陆高海深示意图归纳出亚洲的地势特点,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得出结论,效果明显。例如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我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并进行归类,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间向四周流。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了结论效果比较好。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2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我发觉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1、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一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
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的内容选择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本章共有两节内容分别是第一节位置和范围和第二节自然环境。根据课标要求,要求学生会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掌握亚洲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利用亚洲气候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增强对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的热爱之情及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归纳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亚洲的气候特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的特点。
本节采用了复习导入:复习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这样的导入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地理思维的培养。还可以列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关于位置的描述采用口诀记忆法帮助学生识记:“海陆半球经纬度,先把位置来描述”;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自然情况包括哪些方面又用了概括联想记忆法,“气壮山河”——气代表气候;壮代表土壤;山代表地形;河代表河流,等从这几个方面分析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等。这样的方法不仅好记易于理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应该启发学生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