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最新范文(精选14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最新范文 篇1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精选14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
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态度]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
提问:
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
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
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
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七年级历史下册(通用15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 篇1
课题第21课 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个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过程与方法:积极收集有关故宫、长城团队协作意识。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了解故宫和长城,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阅读课文内容,利用相关资料,简单勾画北京平面图,认识到北京城的布局“匀称而明朗”。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声像资料。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通过学习长城,能感受到先民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重点:故宫和长城教学难点:长城的作用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明成祖迁都北京,修建了宏伟的紫禁城。明朝还修筑了蜿蜒六千多千米的长城。你到过首都北京吗?当你登上景山,俯视雄伟壮观的北京城,或是在八达岭、慕田峪眺望宛如巨龙腾飞的万里长城时,心中升腾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能感悟到其中蕴涵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吗?内容分析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很大成就。一、明清皇宫北京城的构造——京城、皇城、宫城。城市布局严整;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的街道和重要建筑左右对称;在建筑形式上突出皇权至上的原则。故宫的布局,及其在建筑史上的地位——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二、雄伟的长城明朝修筑长城的原因,以及明长城的起止地点与作用。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知道故宫和长城,并通过学习,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本课的难点是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建议让学生课前主动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片,充分发挥文化史课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问题解答中国古代都有哪些朝代修过长城?提示 战国、秦、两汉、南北朝、隋、金、明。材料阅读 想一想,长城沿线地区出现的上述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 长城的修筑,巩固了北部边疆,使得长城沿线人民安心农耕,人口增加;农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商业的繁荣,边境城镇也呈现出繁荣景象。说一说,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提示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秦修长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明修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侵扰。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全长为六千多公里的长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作业 一课一练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表格(精选2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表格 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r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g1.我国最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观察并抢答: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七年级历史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教案人教版(精选2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教案人教版 篇1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
二,重点和难点:1,李春和赵州桥、“光耀千古的诗坛”。
2,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板书设计: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都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发明过程
唐朝印制《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李白 (作品及特色)
杜甫 (作品及特色)
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文化。
二:预学导航
1、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并努力记住这些知识。
2、分组展示隋唐时期在建筑艺术、雕版印刷术和诗歌方面的成就。展示不够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通用4篇)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范文 篇1
课标内容: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① 武则天是我国历惟一的女皇帝;②“贞观遗风”;③ 唐玄宗
前期的统治措施;④开元盛世;⑤曲辕犁和筒车;⑥唐都长安。
1、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现的分析,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初步掌
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武则天由后妃到皇帝的历史过程及其政绩,认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运用两分法评价武则天。
2、通过对唐太过、武则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综合分析,说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础及其
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武则天是我国历惟一的女皇帝。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
盛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
人物。
2、唐玄宗在贞观之治和武则天业绩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其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唐都长安是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引导学生认识
大唐盛世的历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开元盛世
二、难点:如何评价武则天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学程序:
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