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讲读法 小组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这是个什么字?谁来说说你对“老”的理解。
2师:与大家理解得一样。《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16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请用铅笔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巡视)画好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多媒体课件:(品读)65岁那年,……
(品读)老人拄着拐杖,……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老人的老。
三、再读课文,品味“奇迹”。
1.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
继续交流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
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去感受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出疑问:青山不老什么意思?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弄明白的一个话题。在课题上加上一个醒目的问号。
(二)自读课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青山不老什么意思?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青山不老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课文中是写谁让这青山不老的?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齐读此句话,引导同学想象。(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此时你觉得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样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无比崇敬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2、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大环境:自然条件恶劣;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苦。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5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认识“植树”。
1、记得我们学过一篇文章——《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挺立在戈壁滩上,阻挡风沙的侵袭,为铁路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2、出示沙尘暴的图片。
3、引导学生谈感受。
师:我国的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沙尘暴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植树造林成了保护家园,绿化家园,美化家园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晋西北的老人,感受他将荒山变为青山的感人故事。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而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为下文理解老农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可贵精神做下铺垫。)
二、了解内容,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部分词语。
3、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加以说明)
4、师生交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
激情导入
1、今天很难得,爸爸妈妈有机会走近我们的课堂,聆听我们的学习,谁愿意把这片美景,用你的朗读,送给大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朗读第一自然段。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听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
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 肆虐 盘踞(重点板书) 绿洲 归宿 奇迹 宏伟 价值 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
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去感受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出疑问:青山不老什么意思?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弄明白的一个话题。在课题上加上一个醒目的问号。
(二)自读课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青山不老什么意思?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青山不老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课文中是写谁让这青山不老的?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齐读此句话,引导同学想象。(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此时你觉得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样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无比崇敬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2、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大环境:自然条件恶劣;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苦。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18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个山沟,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景色如诗如画。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青山不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昨天老师不知大家预习了课文,“青山不老 ” 在文中的什么地方出现的?这是写作者感悟的一个句子。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悟?“青山不老 ”到底是什么意思?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老人___艰苦的条件下__创造了奇迹__,感悟___)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