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与别人相似 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与年龄相符 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
善于与人相处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乐观进取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适度的反应 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面对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青春期心理:为什么有性幻想
正常人的性幻想和精神病人的幻觉是有本质区别的。性幻想是能自我控制的、暂时的,幻想者能清楚地认识到其内容是虚构的、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是受主观意志所支配;而精神病幻觉则是一种病态,是一种虚幻的知觉障碍,患者不能辨别和批评,甚至在幻觉支配下会产生各种冲动、怪异行为,诸如毁物伤人,指手划脚等等。
性幻想主要是由于对异性的迷恋。在青春发育期,我们常会对一些根本不认识自己的偶像产生倾慕和种种幻想,每天望着偶像的海报编织美梦。这种性幻想对于我们有时还有帮助。性治疗师经常建议利用幻想来刺激性反应。性生活活跃和愉快的女性,往往亦有丰富的幻想经历。幻想的妙处在于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怕别人窥破,容许我们暂时超脱现实;用幻想可以加强自我价值观,使我们集中注意自己的优点;用幻想还可以舒缓压力和紧张,帮助我们应付情绪压力,并及时减轻妨碍我们获得满足的最大障碍--焦虑。
青春期心理语录七
前段时间去幼儿园听一位老师谈起:有一位研究者曾去她们园进行过一项有关幼儿同情心、爱心的调查,结果发现,当看到同伴摔倒时,全班40多名幼儿中仅有几名幼儿过去扶起同伴,而绝大多数的幼儿则熟视无睹或漠然走开。而当看到班里的老师摔倒时,过去搀扶的也只有少数几人。当问起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过去帮助时,不少幼儿找借口我没看见、他没摔疼、老师是大人;等。这一研究结果令这位热心于教育,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老师大吃一惊,她不禁感叹:我们平时的教育何处去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连一点最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呢?
的确,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和道德传统的国家,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而且在我们的教育中也非常注重从小就要求孩子学会同情、关心、帮助他人,可是现实却不由得我们对教育产生质疑。
不仅仅是在年幼的孩子中,在小学、中学生乃至成人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漠视、冷漠也普遍存在。近些年来,在我们的传媒中,不时地可以听到有人落水,围观者众多,却无一人相救,开车撞人后司机不管受伤者的安危,驾车潜逃,围观者因怕爱牵连而不伸以援手,最终导致受伤者因未得到及时的救治而丧命。似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与人之间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一、儿童同情心缺乏的原因
导致儿童同情心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钱开始成为衡量人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逐渐为人们所忽视,并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人开始更多地关注于自身而排斥他人,对他人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这种影响也在慢慢地渗透入学校,影响着儿童。
但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失误是导致儿童同情心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中、小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但这种教育常常更多地限于口头,只是一种规则的教育,但却缺少实际的行为实践,许多老师也并不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机会,如有的孩子生病了,老师就一语带过,并未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一机会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爱只求奉献,不求索取,不少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还小,要求他们去关心他人实在有点要求过高了,因此也就很少有家长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乏也使得很多儿童不会关心他人,即使在他人处于困境时也吝于伸出援手。
青春期心理语录六
在面对陌生人或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时,胆小害羞的人往往显得局促不安,不能与人坦率自然地交往,同时也让旁边的人感到不舒服;当遇到不熟悉但认识的同学、同事时,胆小害羞的人常常因为不好意思而没有与人打招呼,结果可能会让人误解为高傲、目中无人,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 当一项新的任务摆在面前的时候,胆小退缩的人总是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可能胜任不了这项任务,可能就会放弃或逃避,于是可能就比其他人少了很多发展的机遇; 胆小害羞的人总是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对于别人的话过于敏感,所以别人的一句否定或批评可能就会让他们闷闷不乐、耿耿于怀,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情; 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上,胆小退缩的人在追求目标时,总是缺乏主动性、勇气和信心,所以可能错过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由此可见,胆怯退缩的确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障碍,是成长、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那么,我们如何踢开这块绊脚石,勇往直前地走在成长、成熟、成功的道路上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在今天的"心理课堂"上探讨这个问题......
在父母学校;中,我们已经向家长朋友介绍了胆小、退缩的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父母应如何帮助孩子改变这一性格,那么我们自己在认识到了胆怯、害羞、退缩对我们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生活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之后,应该学会自助--帮助自己走出胆怯退缩的困扰,成为一个自信、独立、勇于迎接挑战和困难、善于抓住机遇、快乐轻松的人!
首先,树立自信心是战胜胆怯退缩的重要的法宝
胆怯退缩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些事情表示怀疑,结果可能会由于心理紧张、拘谨使得原本可以做好的事情弄糟了。我们中的有的人可能有过考试怯场的经历。本来平时成绩不错,但是一遇到比较重大的考试就紧张得不得了,脑子里一片空白,结果以前会做的题,也做错了,这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性格胆怯退缩的人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而那些自信、胆大的性格外向的人,可能越是大考试发挥越好,这是因为后者自信心比较强,而且不象胆小内向的人那样瞻前顾后,想得那么多,大脑的兴奋点都集中在如何答题上了,所以比较容易发挥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那么,胆小退缩的人在做一些事情之前就应该为自己打气,相信自己起码有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然后只要自己去努力就可以了,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抱着这种所谓的;平常心;去面对一些挑战,结果如何也不会给我们留下什么遗憾了。
青春期心理语录五
当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或失败、挫折时,独立性强的人会自己积极想办法渡过难关,解决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一味依赖别人帮助; 当讨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的时候,独立的人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意想不到的好主意,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善于自己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当在学习、工作中遇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机遇时,独立的人会有勇气去尝试,即使失败了也会从中积累经验;而不会事事只想依靠别人,在新的任务面前畏首畏尾、退缩不前; 因此,独立性强的比其他人更坚强,更敢于创新,拥有更多的机会,因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一 独立性的定义
独立性是指人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解决问题以适应社会,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并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性是一个人能够料理个人生活、独立处理问题,做出决定的能力,不仅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人适应社会,在社会上立身的一个基本素质。
独立性是心理成熟的心理基础。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及独立生活能力两大部分。
独立意识又包括:(1)独立认识。如独立思维能力以及独立见解,即遇事有主见,而不是人云亦云。(2)独立情感。指自己的好恶爱憎主要是发自自己内心的,而不是受他人影响形成的。(3)独立意志。首先是指有独立的意向,不愿依赖他人。其次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生活中的选择、决策,而不是盲从他人的意志。
独立生活能力又包括:(1)照料自己的能力。如会从事日常家务以及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常见问题等。(2)养活自己的能力。主要是能够从事某种社会职业,获取经济收入并以此谋生的能力。
心理成熟又是与其独立性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关系是:一方面,独立性是心理成熟的基础,一个人必须先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并且进一步在独立的生活中锻炼自己,心理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另一方面,心理成熟又为一个人从事独立生活提供了内在条件,即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幼稚的人是难以适应成人的独立生活的。
二 如何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1 独立的安排、设计、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
儿童刚一出生是很弱小的,因为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都还不成熟,独立生活的能力还很差,其独立意识还没有出现,所以这时候孩子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是很强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儿童的能力就会增强,这时候应该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吃饭、洗手绢、洗袜子。
青春期心理语录四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哀叹自己为什么那么倒霉,总要遇到不如意或是失败,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只是有大有小而已。可能许多同学都曾学过"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得付出代价,而遇到挫折和失败是所付出的代价的一部分。遇到失败或是挫折并不可怕,关键的是你如何对待挫折,不能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那么,什么是挫折呢?又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呢?
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中遇到障碍而受到干扰致使个人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它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而异。因为人的目的和需要不同,同一种活动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造成不同的主观的感受。比如,一个学者他的愿望就是在学术上有所造就,多取得一些学术成果。如果他发表论文比较少,他可能会有挫折感,但他决不会因为不会玩牌、不会炒菜而有挫折感。挫折还与个人所定的成功标准有密切关系。各人的抱负高低不一,所感受到的挫折程度也因而有区别。如有的同学对自己要求不高,考试只要能及格就可以了;但是有的同学不达到一百分就觉得没有考好,就会有失败感。造成挫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的,如他人有意的刁难,极其恶劣的气候等;二、是主观的,如个人的生理缺陷、智力水平较差以及内心产生动机冲突等。一些导致挫折感的主客观原因我们是无法控制的,那么当因为客观原因而导致失败和挫折时,就不要怨天尤人,就应该敢于接受。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经过了无数次失败才最后取得成功的。
庄纳斯.思克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他发现了小孩麻痹症的疫苗。他的发现使许多人避免了小儿麻痹症的病痛折磨。因为他的发现结果是通过二百次的试验才得到的,有人问他:你的最终发现是最伟大的,那么你是怎么看待你前面的二百次失败呢?他回答说:"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二百次失败,在我的家庭里,我们从来不认为我们做过的任何事情是失败的,我们所关心的是,我们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学到了什么知识?我在第二百零一次试验中成功了,我如果没有前面二百次的经验,就不会得到第二百零一次的成功。"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座右铭就是:"永不绝望"。在发现镭元素之前,她经历成百上千次的失败,但始终没有放弃希望,放弃努力,最后终于取得了名垂千古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