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一、收集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

  1)学生读文时遇到的问题。李四光、地质学家、孤零零、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恐怕、陨石、砸、卧、突兀、甚至、遥运、考察、冰川、长江流域、遗迹、震惊。

  2)学生读文时产生的问题。

  1、这是块怎样的石头?

  2、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3、冰川是怎么形成的,它怎么可以推动大石头旅行呢?

  4、李四光还有其它研究成果吗?

  二、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捉迷藏吗?怎样藏才可以让小伙伴找不到你呢?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也经常玩这个游戏。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检查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查看全文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精选22篇)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一、收集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

  1)学生读文时遇到的问题。李四光、地质学家、孤零零、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恐怕、陨石、砸、卧、突兀、甚至、遥运、考察、冰川、长江流域、遗迹、震惊。

  2)学生读文时产生的问题。

  1、这是块怎样的石头?

  2、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3、冰川是怎么形成的,它怎么可以推动大石头旅行呢?

  4、李四光还有其它研究成果吗?

  二、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捉迷藏吗?怎样藏才可以让小伙伴找不到你呢?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也经常玩这个游戏。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检查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查看全文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一、收集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

  1)学生读文时遇到的问题。李四光、地质学家、孤零零、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恐怕、陨石、砸、卧、突兀、甚至、遥运、考察、冰川、长江流域、遗迹、震惊。

  2)学生读文时产生的问题。

  1、这是块怎样的石头?

  2、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3、冰川是怎么形成的,它怎么可以推动大石头旅行呢?

  4、李四光还有其它研究成果吗?

  二、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捉迷藏吗?怎样藏才可以让小伙伴找不到你呢?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也经常玩这个游戏。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检查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查看全文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中的3个:藏、卧、旅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之间的关系。

  3、体会李四光的好学好问、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揭题、谈话

  1、板书课题,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

  齐读课题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觉得文章仅仅是在写大石头吗?

  3、你了解李四光吗?出示资料简介

  4、李四光和大石头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对于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检查反馈:

  老师把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了,你找对了吗?

  著名、捉迷藏、悄悄、躲闪、大坑、卧进土里、推动、旅行、考擦、遗迹、研究、震惊、长江流域  地质学家、陨石、冰川、秦岭、第四纪

  先自由朗读

  指名小老师带读,要求读音标准

  齐读。

  2、老师把最后一行词语变成了红色,因为它们是地质学上的专有名词,比较特殊。让我们一起读好它们。

  3、指明分意义段读课文,思考:李四光和大石头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过渡:原来,李四光和大石头的故事是在玩捉迷藏的过程中发生的,这部分内容在课文的第几小节?请你仔细地读一读。

  三、学习第2 小节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玩的时候,李四光发现这快石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查看全文

《奇怪的大石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奇怪的大石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坑、考”等6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二段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段。

  4、了解童年李四光为什么对大石头产生疑问,并设置悬念,引发下几段内容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玩过捉迷藏?谁来说说,你都喜欢藏在什么样地方呢?为什么喜欢藏在那儿?

  2、介绍李四光:

  你们都是聪明活泼的好孩子,跟李四光一样。(板书:李四光)李四光是谁?你们知道吗?

  3、导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李四光和奇怪的大石头之间的故事。

  (板书:奇怪的大石头)

  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教师:同学们赶紧读读课文,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不懂的词句问问同桌!(学生读课文)大家都是认真的好孩子,把课文都预习好几遍了。卢老师特意找了一些难读的字词来考考大家:

  转来转去、考察、秦岭、遗迹、研究、

  严严实实、躲闪、突兀、流域、砸、

  孤零零、成果、震惊、大坑、陨石

  (个别读,开小火车检查)

  三、学习第二段

  1、给合课文上的图片来认识“孤零零”“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在文中所有的效果。

  2、再认读第二段,找一找其中精彩的字词,并说明原因。

  3、看着图画把第一段中,捉迷藏的内容复述下来。

  四、观察图片,设置悬念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查看全文

在问题中思考——人教版《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在问题中思考——人教版《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不在于教师解开了学生头脑中的多少个问号,而在于学生又产生了多少新问号;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严密,而在于是否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树立了足够的自信。在教学中,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教学目的】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悟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看图激趣,谈话导人,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资料袋”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李四光长大后成为了著名的地质学家,这跟小时候他见过的这块大石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通过谈话设疑,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走进文本。认识怪石模样

  小时候,李四光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