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通用2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及其应用。

  学习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学习难点:

  虚像的概念

  教具学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导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认识平面镜

  生活中常用的镜子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       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叫做      。

  (二)现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                    

  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查看全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篇1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查看全文

平面图形面积复习教学设计

“平面图形面积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根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自主创编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回忆整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3、渗透“联系”、“转化”等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
回忆整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四、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修改日记,激趣引入
师:今天丽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篇由小淘气写的数学日记,想看吗?
生:想!
课件出示“小淘气的数学日记”
3月18日  晴
早上,我从2平方厘米大的床上起来,就坐到面积约为1平方分米的饭桌上拿早点吃。妈妈把我耳朵一揪:“洗脸去!”于是我才去拿14平方米大的毛巾洗脸……
师:看完了这篇日记,你有什么话想对小淘气说的吗?
生:……
师:小淘气短短的一篇日记中却出现了这么多错误,看来他真得好好学数学了,你们觉得他在哪方面的数学知识该补一补呢?
生:面积单位、平面图形的面积、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出示课题“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
(二)讨论交流,复习整理
1、师:同学们,回想一下这六年里我们学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学生自由说。
2、你能在草稿上写出这些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字母公式。

查看全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及其应用。
学习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学习难点:
    虚像的概念
教具学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导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认识平面镜
生活中常用的镜子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       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叫做      。
(二)现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                    
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查看全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