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教案

时间:2025-04-05

生态平衡的教案(通用2篇)

生态平衡的教案 篇1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的】

  科学概念: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了解并区分概念“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 :应用已学知识解释维护生态平衡的原理。

  【教学难点】 :解释并推断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因,继而进一步解释并推断我国北方频繁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图片导入: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张美丽的大草原,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草原上,绿意盎然,到处都是生机,你们说说看,有哪些动物生存在这片草原上呢?

  预设:兔、牛、羊、老鹰、秃鹫、狼

  2、嗯,有如此多的动物生活在这片草原上,我们能想象它们生活得怎么样子?

  预设:很快乐,很自在,很和谐,

  3、对,他们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相互关联,已经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我们把这样的一个生物群体称为了生物群落。Ppt出示生物群落概念。

  二、区分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

  1、它和我们之前学得那个概念比较像啊?

  预设:生态系统。

  2、好的,我们把它也请出来,一起来区分辨认一下。

  生汇报:

  3、那谁包括得范围更大呢?

  预设:生态系统。

  三、生态失衡原因分析

  1、好的,我们继续回到这片草原,假设这里只生存了草、兔、鹰三种生物,(板书草兔鹰),它们有什么关系呢?(食物链),在自然状态下,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能鹰少了,那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兔子多了,草少了,兔子又减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又达到了平衡)同样,如果兔子少了,会怎么样?(一部分鹰因为吃不到食物,饿死了,而草得变多了,兔子的天敌少了,食物丰富,兔子逐渐增多,慢慢地,又达到了一个平衡,)是的,那时,它们三者总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当中,这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生态平衡。

查看全文

有趣的平衡(精选14篇)

有趣的平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114、115页内容)

  课型:

  综合应用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通过实验, 使学生发现规律,初步感知杠杆原理. (2)应用规律,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方法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简单杠杆,棋子,塑料袋等实验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二、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 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②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③发现的规律是:____

  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查看全文

课题: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精选3篇)

课题: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篇1

  一、教学设想

  作为初中杠杆平衡知识的延续,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问题再度被新教材选为必修内容。在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内容之后,正确掌握和应用有固定转轴的物体平衡条件的关键是对力矩概念的理解。

  力矩是由力的概念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是高中力学体系中的一个技叉知识,在调查中不难发现不少老师对力矩概念的教学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只告诉学生力矩是描写力使物体产生转动效果的物理量,它的定义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定义式是M=F·L,其中力臂L是转动轴到力作用线的距离。这种教法虽然能够较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却感到生硬和乏味,许多学生学过力矩概念后,仍然弄不清为什么要建立力矩概念,力矩作为描写力的转动效果为什么要定义为M=F·L而不是别的形式等等,对学生来说,这些问题不解决,力矩的概念并没有在头脑里真已建立起来,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就没有落到实处。

  为了克服以上弊端,必须突破原来的教学方案,其基本思想是:突出科学方法教育,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成分。

  二、教学目标 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认识转动物体,并能找出转轴;理解力矩的概念,知道有固定转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和遵从的条件;运用力矩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力矩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概念的建立有它的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实验引发问题、验证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规律的科学方法。

查看全文

平 衡(精选15篇)

平 衡 篇1

  一、课文说明

  本课是让儿童通过对杠杆尺实验,感知什么是平衡,什么是不平衡,不平衡达到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天平是根据平衡的道理制成的,本课要为下一课《小天平》铺垫好知识基础。

  本课与《小天平》、《搭纸桥》、《捆支架》组成本册的“力”教学单元;从能力培养来说,属于“实验、归纳概括”的系列。

  全课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平衡和不平衡现象。由于“平衡”、“不平衡”两个词对儿童来说比较生僻,所以教材里画出他们熟悉的玩跷跷板游戏图,帮助他们理解这两种现象。只要儿童能说出“一样平”、“一样高”等形象语言,并能明白这就是平衡就可以了,不必下什么定义。

  第二部分,通过对杠杆尺的实验,知道怎样达到平衡,激发儿童对平衡现象的研究兴趣。教材中研究了两种达到平衡的方法。一种是杠杆尺左右距离一样长,挂的钩码一样多,能够达到平衡。教材38页上半部分“挂几个”研究的就是这种方法。例如,左上图,在距杠杆尺中心一格的地方挂一个钩码,问:在另一边同样的位置上要挂几个钩码才能平衡?又如,右下图,在距杠杆尺中心两格的地方挂两个钩码,问:在另一边同样的位置上要挂几个钩码才能平衡?用四幅图提出了四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然后把结论填写在横线上。另一种方法是左右挂的钩码一样多,杠杆尺左右的距离一样长,能够达到平衡。教材38页下半部分“挂在哪儿?”研究的就是这种方法,一共有四幅图提出四个问题,仍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解决,并把结论填写在横线上。

查看全文

电离平衡(精选12篇)

电离平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从分类标准角度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跟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等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

  (3)理解电离度、电离平衡等含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分类关系的认识,理解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掌握用不同分类标准对同一对象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有关实验,提高从化学实验探究化学本质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由弱电解质的电离、阴阳离子共存等特征,体会矛盾体双方相附相存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电离平衡中电解质分子的电离、离子间的结合这种动态平衡关系,进一步体验化学平衡的“动”、“定”、“变”等特征。

  [重点与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本课时的难点是弄清化合物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弱电解质的是(  )。

  (a)h2o、nh3·h2o、h3po4、hf    (b)cu(oh)2、 ch3cooh、c2h5oh、ch3coona

  (c)h2so3、ba(oh)2、baso4      (d)h2sio3、h2s、co2

  2.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除水分子外,不存在其它分子的是(  )。

  (a)naf    (b)nahs    (c)hno3    (d)hclo

查看全文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通用9篇)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会学生用辨证观点看问题,体会团结协助.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使学生全面理解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条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对于不同类型的平衡问题,如何依据平衡条件建立方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平衡系统中取一个物体为研究对象,即隔离体法处理;取二以上物体为研究对象,即整体法处理.建立方程时可利用矢量三角形法或多边形法的合成和正交分解法来处理.)

  教法建议

  1、本节例题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教学时可先回顾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迁移到静力学问题中去.

  2、本节例题代表了两种典型的静力学问题.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出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一、平衡状态   

  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可见,平衡状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态平衡状态,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加速度 ;另一种是动态平衡,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加速度 .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