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历史
品读历史去年的11月份,我的妈妈参加了南京市总工会举办的第二届职工读书节“阅读伴我成长,奉献实现价值”的职工读书演讲决赛,并且取得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就在妈妈每天反复改稿、背稿的备战演讲过程中,我这个首席小听众也耳濡目染,不仅知道了读书节,并且受到启发,自然而然地加入到了读书节的行列中。但作者的文笔给你活生生的感觉,中国上下50XX年的历史,作者不仅用简练的语言述说了几乎每个历史典故,而且读着读着,自己还会不禁的笑出来第二届读书节之后,我读到了妈妈推荐并购买的畅销书,书名是《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书名迎合我外向的个性。这本书共四册,我现在读了第一册,是从尧、舜、禹一直到明清的中国古代历史。看书之前,妈妈介绍书作者是袁腾飞在北京一所进修学校当老师。书的内容其实是他平时的授课视频,XX年被上传到网上以后,幽默风趣、活泼生动的讲课风格和重新诠释的历史非常受人青睐,人气大增后才出书的,大家都戏称他是“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读完这本书我花了5个月的时间,为锻炼朗读水平,妈妈建议我真正地“读”书,不一定能懂的内容,多读多看就会留下印象,以后学习不会困难,因此,这本书一部分内容是我做完作业后读给妈妈听的,也有一部分却是由妈妈在每晚睡觉前一字一句读给我听的。读第一页起,我和妈妈就有相同感受,内容像我吃的跳跳糖一样充满惊喜、饱满鲜艳,妈妈认为的枯燥乏味的历史却是那么趣味横生、精彩绝伦,很多精彩语录深深吸引着我。最大的感受还是让我在快乐中汲取庞大的历史知识信息量。其实书的封面白底黑字,设计很简单,但书里文字的风格却不简单。首先翻开书的目录,篇篇题目引人入胜,让我有读下去的渴望,例如有“换汤不换药”、“一锅粥喝了二百七十年”、“五个想当老大的男人”、“老子天下第一”等等,诙谐幽默。书的内容也是一样,除了一口地道的京腔,属于平话幽默语言外,中国的各朝代历史都让袁腾飞说的跟讲相声一样,有包袱、有笑点,比如,在讲当时的辽军骑兵打宋国步兵,就象德国足球队踢中国队,想进几个就进几个,这种类比既现实幽默又发人深思。而讲到“血如漂杵”中的“杵”,他就简单说成木头棒子,讲到当时很受欢迎的武器“殳”时,他也说是木头棒子,最多再镶几个钉子,著名的牧野之战,就是一帮人拿着木头棒子上去打仗,读起来确实有趣。书里精彩的语录可真不少,我喜欢的有“现在皇陵绝对不能挖,什么时候高科技了再想办法。况且这玩意儿你挖也没用,也不能把东西卖了,还得建博物馆弄武警看着,累不累。还不如在土里埋着呢”、“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个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我在轻轻松松的品读着历史知识,并且掌握起来也不累,意犹未尽。当然,生动、幽默的语言只是他风格独特的一方面,更有益的是他能够明确讲明自己的观点,见解独到,措辞犀利,锋芒毕露,一针见血。妈妈说,她以前所上的历史课说的很正统,都是大道理,而且涉及政治方面,想完全理解需要多看几遍,还不能完全肯定是否理解对了,为了考试,基本上是死记硬背,学后易忘。而普遍的历史观念和概念在这本书里风卷残云地描述成另外一番风景。他有理有据地赞扬了满州的诸位明君,不屑于反清复明;懦弱无能的大宋朝也他说成是“最可爱的王朝”等等。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些事,皇上坏,天下亡,皇上好,天下也不一定兴,中间总是有些奸臣、贪官、污吏,就像现在各地对大地震的捐款,有些也许还没送到灾民手里就被人拿走了,还有很多人为制造的食品隐患、环保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更有甚者如汉献帝,虽然应该算是个好人,却只能看着曹操的脸色行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一个很郁闷的皇帝。妈妈说,她总能在读这些颠覆性论断的时候幡然醒悟,教会她重新审视既定历史的勇气与智慧。妈妈的感受告诉我,我很幸运,如此风趣幽默的言语不仅影响了我的历史观,也提高了我对历史的兴趣,感谢书的作者让我在惬意中接触历史,读懂历史,更明白历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90年的光辉历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一部催人奋进的长歌史诗;90年来,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历经风风雨雨,饱尝千辛万苦,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人在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在与天灾的抗争中,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在冷酷无情的灾难中,让世界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在天塌地陷的绝望中,让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已经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历史固然是死的,但我相信,只要能够真正客观的认识中国的历史发展,我们就能更加坚定的走向美好未来!我的老师说过“读书可以使人进步”,读完这本书,我要说“读史可以让人明智”,我也会继续把其余的三册读下去,同时推荐给大家一起分享。这篇是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完成的,其中也流露出妈妈读这本书以后的感受,妈妈还说,她真希望我今后能有这样一个好的历史老师,合适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学生的命运。
孔雀公主与傣族王子的历史典故
孔雀公主与傣族王子的历史典故
1000多年前,奔流不息的澜沧江边,盛开着101朵花;茫茫的大森林里,有101个国家。在这101个国家中,最美丽、最富饶和治理得最好的是勐董板,即人人都向往的孔雀国。据说,孔雀国位于茫茫森林边缘,那里的山最绿,水最清,花最清,花最香,人也长得最漂亮,并且每个人都有一件孔雀羽衣,穿在身上便可以飞,在这个国家里,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饭吃,没有吵架,没有盗窃大人知书达理,小孩天真活泼,村村寨寨和睦相处,官家百姓都以善待人,这样美的地方,谁不称赞,谁不喜欢,谁不向往!
孔雀国王和孔雀王后是两位慈祥的老人,他们共同生育一七个女儿,被称为孔雀七公主。孔雀七公主长得一模一样,每隔七天,她们便要告示别父母,飞到金湖里洗一次澡。金湖坐落在茫茫森林里,隐藏在绿色群山之间,湖的上空云雾缭绕,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湖面宽阔无比,一片碧波,像一面镶着宝石的明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四周的鲜花绿叶,孔雀七公主每次飞到这金湖里洗澡,都十分快乐,总想多玩一阵,但又担心父王母后挂念,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去。
一天,她们照例来到金湖里,七姐妹游呀游呀一会儿潜力入水底,一会儿浮出水面,一会儿相互泼水,一会儿相互追逐,玩得十分开心,差点儿忘了回家,当她们想起父母正在焦急等待,急忙近回岸边穿衣时,最小的妹妹孔雀七公主南穆娜的羽衣却不见了!她们找遍了周围的草地,也找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呀,茫茫森林无人迹,难道是天神盗走了?孔雀七公主哪里知道,盗走羽衣的不是天神,而是勐板加王子召树屯。召树屯王子七天前带领随从到森林里打猎,为追逐一只金鹿来到这碧波荡漾的金湖边,看见孔雀七公主正在金湖里洗澡,那美丽的身影、花一样的笑容,深深地迷住了他,他一见钟情,爱上了最小的七公主南穆娜,可是,正当他想唱一首情歌表达爱意时,孔雀七公主穿上羽衣飞走了。
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
暗度陈仓: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后比喻暗中进行活动,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引申意: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陈仓,古县名,即今陕西省宝鸡市。相关谜语“夜游宝鸡城”。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
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华佗求学的历史典故
华佗名扬四海后,有一次,他发现一个自己无法治愈的病例被另一位老先生治好了,他就决定隐瞒自己的身份,到那位老先生门下去当学徒,拜师学艺。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华佗求学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华佗求学的历史典故
华佗开初行医的时候,本领也不怎么高明。因为他能虚心向别人学习,一点一滴,取长补短,终于成了名医。成了名医以后,他也不忘向高明的老先生请教。这里讲一个华佗虚心求学的故事。
有一天,来了个年轻人,请华佗给治病。华佗把脉一按,就对病人说:“你是得的头风病。药倒有,只是没药引子。”“要什么药引子啊?”“生人脑子。”病人一听要生人脑子做药引子,吃了一惊,心想这没法找,只得回家去了。
过些日子,这年轻病人又找到位老医生。老先生问他:“你这头风病找人看过吗?”年轻人说:“找华佗治过,他说要生人脑子做药引子,我没法,只好不治 了。”老先生哈哈大笑,说:“用不着去找生人脑子啦,找十个古旧草帽,煎汤喝就行了。只是记住要找人们戴过年数多的草帽才顶事。”
病人照样做了。果然是药到病除。有一天华佗又碰到这个年轻人,见他生龙活虎似的,不像有病的样子了,就问道:“你的头风病好啦!”年轻人笑着回答: “是呀,多亏一位老先生给治的。”华佗又问吃的什么药,什么做药引子。年轻人说:“用草帽煎汤。”华佗一听,连忙问那老先生住在哪里。年轻人告诉了华佗。
常见历史典故集锦
历史典故的出现,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历史,明白道理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常见历史典故集锦,欢迎参考阅读!
唇亡齿寒
【出处】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解释】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历史典故】
春秋时候,诸侯征战不断,晋国是当时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一定会借道,让我们通过的。”荀息看晋献公有点不舍得,就接着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就如同囊中之物了,我们给虞国的东西不过是暂时存放在他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决定按荀息说的做。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奇珍异宝,不禁心花怒放,就立即答应了晋国借道之事。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阻止道:“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了,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啊。”虞国国君说:“晋国这样的大国,特意送美玉宝马来,要和咱们交好,难道这点小忙咱们都不帮吗?”宫之奇见国君不听自己的意见,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便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果然没多久,晋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灭了虞国。
关于项羽历史典故
项羽的神勇简直是千古无二的,各路史学家都对他的失败作了很多解释。其实最可惜的是他有帅才却不是帝王之料,骨子里又有着军人的骄傲,“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想锦衣还乡的江东,却无颜面对,他是万万不会回的,至此乌江出了名,因为他自刎于此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关于项羽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项羽历史典故篇一
【人物简说】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霸王举鼎】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桓楚趾高气扬地说:“你能敌万人,我们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举得起吗?”项羽先让桓楚手下4名健壮的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未动。然后,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