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教学教案

时间:2025-04-05

《赵州桥》词语片段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赵州桥》词语片段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2、过程与方法

  (1)在充分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并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2)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情绪,也表达出自己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与关键

  1、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极其好处。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高度概括的语言不足以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它的这两大特点。一位教师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处理“成千上万”一词给我很多启发,于是有了以下片段:

  师:通过刚才对第二自然段的交流,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吗?

  生:创新;节约;独特;坚固……

  师:是啊,如果说十岁是可爱的孩子,20岁是年轻的小伙,40岁是不惑的中年人,80岁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那么1400岁的赵州桥在你看来是什么?

  生:一位记不清年龄的老人;一位吃了长生不老药的老神仙……

查看全文

联系生活,体悟课文------《草原的早晨》片段教学案例(精选14篇)

联系生活,体悟课文------《草原的早晨》片段教学案例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江苏仪征市大巷中心小学论坛    点击数:77

  联系生活,体悟课文------《草原的早晨》片段教学案例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教学片段]

  (看多媒体:[课文: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

  师:醒来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原来是说人睡觉醒了。

  师:那么草原醒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看屏幕。

  (多媒体画面:先是宁静的草原,然后出现一片喧闹的景象。)

  画外音:草原的夜里静悄悄,随着黎明的临近,随着牧民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许多牧民跨上骏马。

  生:我听到牧民在说话。

  生:我听到羊儿在咩咩地叫。

  生:我看到许多许多羊儿在跑。

  生:我听到马儿在叫,还有人在唱歌。

  ……

  师: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原本宁静的草原上出现了一片喧闹的景象,所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片段从醒来一词入手。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教者从教材中提炼出醒来这个动词,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反映草原以静到动的变化,展现草原醒来后的喧闹情景。

查看全文

《打电话》片段教学(通用16篇)

《打电话》片段教学 篇1

  师:课文中打电话的这个人名为啰唆,你觉得这个名字对他来说怎么样?

  生:真是名副其实!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的啰唆?请先浏览课文找找依据,说说你的理由。

  生:从时间上来说吧,就能看出他的啰唆。不到半分钟就说完的事,他准备打四个小时,并且打完电话,已经是八点半了,要看的戏都快散了。还不啰唆吗?

  生:我从他的语言中知道他很啰唆。说的话跟请人看戏都没有关系,你看这里──“你贵姓呀”一直到“开会吗?……不开会”,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到正题上。

  生:就是跟请人看戏有关的话,也是那么啰唆。直接告诉看什么戏得了,让人家猜,给人家表演,多啰唆呀!

  师:看来不愧叫啰唆!你想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感觉?假如你是旁边准备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样?

  生:我想,听电话的小王,一定烦透了他。从文中我知道,他表演唱,小王都说没听见,并且还说没吃饭呢,明显地是不想听他的电话了。

  生:我想,小王不会跟他做朋友了!

  生:旁边准备打电话的人,一定会骂他的,他太自私了,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都是有事才打电话,这多耽误事啊!

  师:打电话啰唆真是害人害己。看来,打电话抓住要点,简洁明了,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打电话》片段教学 篇2

  活动目标:

  1.能记住自己家人的电话号码,知道几种常用的特殊电话号码,初步了解电话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会用向中心对折的方法折纸电话。

  3.有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愿意与更多的朋友交往。

查看全文

激活学生的心——《春到梅花山》片段教学(通用12篇)

激活学生的心——《春到梅花山》片段教学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4

  激活学生的心——《春到梅花山》片段教学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那就是梅花山,看了这个名字,你觉得梅花山会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我觉得梅花山上会有很多花。

  生:我觉得梅花山上会有各种各样的花。

  生:不,我觉得梅花山上有许多的梅花。

  师:说得真好,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梅花”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梅花加上重点号)

  生:梅花山会成为一个花的海洋。

  师:老师真佩服你,你形容得太贴切了。

  生:我想说一个字“多”。

  师:你说得真精彩,老师把这个“多”字写在黑板上。

  生:我觉得梅花山上会有阵阵花香。

  师:是啊,香气已经扑鼻而来了。老师把这个“香”字也送给大家。

  生:我觉得梅花山真美。

  师:是的,的确很美,老师把这个“美”字写得大大的。

  生:我觉得梅花山上会有很多游人,他们都被吸引了。

  师:是啊,梅花山以梅花的“多”、“香”、“美”吸引了大家,小朋友们是不是也被吸引了呢?

  (此时,小朋友们情绪高涨,都想看看梅花山到底是什么样的?)

  师:那春天得梅花上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到梅花山》

查看全文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捞铁牛》片段教学设计 篇1

  设计一

  (第4,5,6自然段的教学实录)

  师:刚上课时,同学们就提出了问题: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现在我们通过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默读课文,思考:哪两个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生:第4. 5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师:好.这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两个问题.(出示投影)

  思考题:

  1. 第四自然段后三句话是什么关系

  2. 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生读思考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学习.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讨论.老师看哪些同学学得认真.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谁先说一说后三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先说1,2句的关系,再说2,3句的关系.

  生: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因果关系.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上来.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好,那和尚是利用什么力量把铁牛拔出来的

  生:利用水的浮力,(板书:利用水的浮力)

  师:谁还记得老师提的第2个思考题:

  生: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好,谁来回答

  生甲:因为铁牛太沉了,水手们根本没有办法把它拉上船.

  生乙:即使拉上了船,也会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地边.

  生丙:对!我同意赵刚的意见.书上已经写到"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这说明把铁牛放在水中拖回来,已经很费力了.

  师:它能抓住课文的语句分析,这种方法非常好,值得同学们学习.

查看全文

落花生片段教学教案范文(通用3篇)

落花生片段教学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这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便”,理解“播种、浇水”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抓重点的阅读方法。

  3、通过品味父亲的话和重点句子来把握落花生的品格,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猜谜语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落花生)

  3.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中国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4.“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出示课件2)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