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汇编(精选16篇)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汇编 篇1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修养的熏陶,也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指名发言: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榕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插图,图文对照:欣赏图画,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中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如有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鸟的天堂语文教学设计(精选3篇)
鸟的天堂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阅读课文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目标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并运用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及审美情趣。
4、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阅读课文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目标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并运用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难点:
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信息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阅读课文,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熟课文,分清段落。熟读课文,懂得前后两次作者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不同。根据目标,收集资料。(资料目标:根据课文内容,搜集有关材料,准备一篇导游式的简短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展示河面变窄了。(6分钟)
1、同学们,当你们坐在船上,和作者他们一样,最初看到大榕树的时候,产生了哪些感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你是怎么体会作者的感受的?
(注:引导学生比较“树叶真绿得可爱”与“树叶绿得真可爱”的异同,从而认识作者用词之准;引导学生深研“我说许多株榕树”的错因。)
3、问:作者两次到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你更喜欢作者描写的哪一种景象呢?
二、出示课件,展示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样子。(6分钟)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7篇)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整体感知课文。
(一)、自由读课文
1.交流读后的感受: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
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出了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PPT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四.揭示研读专题,开展研读。
㈠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 ①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②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样的赞叹?
1、独立研读课文
2.小组合作研读,得出初读成果。
㈡集体交流:
1.引入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的美。
(1)、生自由读第7、8自然段
(2)、自由谈自己读后的体会
(3)学习近看大榕树的样子,画出描写大榕树的语句,体会大榕树的特点。
可以画出下列语句:
① 榕树正在茂盛时期,好象把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②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③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4)读一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大榕树的样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从“一簇”“堆”看出叶子又多又密,叶间没有“一点缝隙”,说明榕树生命力很茂盛;“翠绿”,说明榕树叶子长得油光嫩绿的,像翡翠一样,榕树生命力很茂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风一吹,叶子颤动,绿光闪闪,仿佛树叶在伸展着使劲成长,更让人感觉生命力旺盛;树叶的颜色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充满活力,充满蓬勃的生机。)
自主 探究 实践——《鸟的天堂》教学设计(通用17篇)
自主 探究 实践——《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篇1
江苏省无锡市羊尖中心小学 周月芳
《鸟的天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然而,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 初读语文,理“线索”。
叶圣陶在读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是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我采用以下步骤完成教学:
1、 引导质疑,质疑,提示题意: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初读,理线索。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辅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读通顺课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 自主学习,谈感悟。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这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也不再是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了,而是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一改变,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茫、桨”等几个生字,理解“留恋”等词语的意思,能用“陆续”等词语说话。
2、分辨课文中写作者联想和见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会最后三个自然段。
4、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辨文中描写作者联想和见闻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茫、桨”等几个生字,理解“留恋”等词语的意思。
2、在合作学习、读读议议等过程中体会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鸟的自由和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重点句。
3、能在情境中发挥想象写几句话。
4、感受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彼此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树与鸟,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和谐美,产生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说“天堂”
1、“天堂”──同学们听说过这个词语吗?说说你对天堂的认识。
2、“鸟的天堂”──是的,天堂是一个快乐的、幸福的、美好的地方,那么,你怎么理解鸟的天堂?
(让鸟儿自由自在生活的,无忧无虑生活的,快乐幸福生活的地方。)
3、过渡:
是的,能让鸟儿自由生活、无忧无虑的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爷爷一起走进《鸟的天堂》,去看一看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