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故乡》教案(精选3篇)
《念故乡》教案 篇1
教 材
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7册第5单元
课时
1课时
教 学
内 容
歌曲教唱课《念故乡》
教
学
目
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念故乡》,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目标:
(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科学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聆听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感受古典作曲家音乐创作魅力。
教 学
重 点
重点:科学的有情感的演唱
教 学
难 点
学生对歌唱时声音的处理与理解乐曲《第九交响曲》
教 学
方 法
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听唱法、模唱法。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 交响乐《自新大陆交响曲》 钢琴
教
法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接的了解学习歌曲,帮助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和感受音乐作用。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视觉图想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都知道德沃夏克这个音乐家,除此之外对他的了解却不多,而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德沃夏克创作的杰出乐曲之一,为了让学生对这样的古典艺术歌曲产生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对作曲家和歌曲的含义初步了解,从而又想学习歌曲的兴趣。我播放图片《乡愁》并演唱艺术歌曲《月之故乡》,把学生引入思想的意境。向学生展示德沃夏克的资料让学生对德沃夏克有初步的印象,接着将他的平生简介,在引入新课。、
2、情感教学法
实施程序
情感唤起——情感深入——情感升华
音乐教案-念故乡
教学方案
教材:省编第10册
年级:小学五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2)以小组单位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重点:由于很少学生有离开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体验,缺乏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 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
难点: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思乡的感情不仅要深入学生心理,还要让他外化用歌声表现出来,是个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1)要求在课外从学过的课本中寻找思念故乡的歌曲,以小组
为单位复习歌曲。 (2)带竖笛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
步骤
教学活动
学的活动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1、进教室
(1)播放古诗
歌曲《静夜思》
(2)引导学生
感受歌曲
(1)听音乐
进教室
(2)谈谈对
音乐的感受
文字:念故乡
创设思念故乡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思乡的情绪。
2、发声练习
指导学生有力度变化的发声
根据旋律线条的起伏,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
发声练习曲谱
为后面运用力度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
3、用竖笛自学歌曲主旋律
(1)老师这有三条旋律,请你自选一条吹一吹
五年级《念故乡》
教材:省编第10册
年级:小学五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2)以小组单位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重点:由于很少学生有离开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体验,缺乏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 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
难点: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思乡的感情不仅要深入学生心理,还要让他外化用歌声表现出来,是个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1)要求在课外从学过的课本中寻找思念故乡的歌曲,以小组
为单位复习歌曲。 (2)带竖笛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
步骤
教学活动
学的活动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1、进教室
(1)播放古诗
歌曲《静夜思》
(2)引导学生
感受歌曲
(1)听音乐
进教室
(2)谈谈对
音乐的感受
文字:念故乡
创设思念故乡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思乡的情绪。
2、发声练习
指导学生有力度变化的发声
根据旋律线条的起伏,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
发声练习曲谱
为后面运用力度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
3、用竖笛自学歌曲主旋律
(1)老师这有三条旋律,请你自选一条吹一吹
(2)强调附点节奏
《念故乡》--初中音乐教案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2)以小组单位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重点:由于很少学生有离开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体验,缺乏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 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
难点: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思乡的感情不仅要深入学生心理,还要让他外化用歌声表现出来,是个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1)要求在课外从学过的课本中寻找思念故乡的歌曲,以小组
为单位复习歌曲。 (2)带竖笛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
步骤
教学活动
学的活动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1、进教室
(1)播放古诗
歌曲《静夜思》
(2)引导学生
感受歌曲
(1)听音乐
进教室
(2)谈谈对
音乐的感受
文字:念故乡
创设思念故乡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思乡的情绪。
2、发声练习
指导学生有力度变化的发声
根据旋律线条的起伏,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
发声练习曲谱
为后面运用力度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
3、用竖笛自学歌曲主旋律
(1)老师这有三条旋律,请你自选一条吹一吹
(2)强调附点节奏
(1)用竖笛自选练习
(2)钢琴伴奏练习第一局的同学站起来吹一吹、练习第二句……
(3)分句唱一唱
《故乡》中省略号的用法分析(通用12篇)
《故乡》中省略号的用法分析 篇1
黄殿继
《故乡》中使用省略号的次数非常多,统计全文共有28个省略号,其中有26个用于人物语言之中。它们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闰土的话语中有14个省略号,杨二嫂的话语中有2个,其余10个在“我”、母亲和宏儿的话语中。分析这些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对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可以从中体会鲁迅先生对标点运用的独具匠心。
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中,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纵观全文闰土的语言,除了第21段,其余每句话语中都有省略号,这不能不说是鲁迅先生的精心安排。
先来看看少年闰土的语言。作者采用“我”回忆的手法来写少年闰土,其中语言描写共有第18、21、23、26、28段等5个地方,除第21段外,其余4段的结尾都有一个省略号。也许因为时隔20年,回忆起来有些模糊;也许因为年少时由于不熟悉闰土的生活而对他的话语感到新鲜却又无法全部理解,所以作者用了省略号。但作者为刻画少年闰土性格的需要而多次使用省略号却是勿庸置疑的首要原因。一般认为,这4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表示闰土说的话非常多,表现了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再来看看中年闰土的语言。20年不见的儿时伙伴相见,自然少不了一番促膝交谈。文中关于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有6个地方,闰土的这6段(句)话语中,共有10个省略号,4个在话语中间,6个在话语末尾。第1个即第60段的“老爷!……”这是刚见面时,闰土在经过非常矛盾、非常复杂的心理斗争之后,终于态度恭敬地喊出的一句话。这省略号表明闰土心里还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怎么说,他迟疑着,同时也在斗争着。由这个省略号,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饱经沧桑的中年闰土那一脸的尴尬和无奈,为他这一声“老爷”,也为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儿时的情谊。第2个即第62段末尾的省略号,是闰土在介绍自己的孩子水生时说的一句话。水生怕羞,闰土便为他的失礼作解释。省略号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闰土还想补充一些话,却什么也没说出,也可以理解为闰土说了,但说得很含糊,让人听不明白。第3个省略号在第64段,很明显,应理解为闰土的话被母亲打断了。但也应深入一点想到,母亲之所以会打断闰土的话,也许是因为他讲到这里时又吞吞吐吐起来了。接下来是第66段的两个,这是闰土和母亲的对话。话语中间的一个省略号表示他说话的断断续续,话语末尾的一个应该跟第62段的那个省略号用法相同,与此用法相同的还有第69段末尾的那个省略号。第71段的4个省略号,最能表现中年闰土说话的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话语中间的停顿。这是在“我”寻问他的景况时的答话,闰土心里的苦本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可他满肚子的话也只能挤出这么几个断断续续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见,闰土一边摇着头,一边悲苦无奈地诉说着,每说完一句,都要等很久才有下一句。他的思维已经不能很好地连接起来了,他只能慢慢地挤,到最后,什么也挤不出,便“只是摇头”。这是中年闰土说话最长的一次,也是省略号最多的地方,作者的用意,就是要表现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这与少年闰土那滔滔不绝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是话语中的省略号,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描写中,用法却不相同,但它们对塑造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却立下了汗马功劳。
《故乡的秋》教学反思(精选2篇)
《故乡的秋》教学反思 篇1
虽然《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以写景散文的角度去理解,难度就变小的多了。
因此,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接着设置五个总纲性问题:
①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
②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说说作者描绘的秋声秋色有何特点。
③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面对如此冷清的秋色,倾听如此微漠的声响,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调的香山红叶,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写没有写,为什么?
⑤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有什么特点?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