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设计(通用15篇)
《牧童》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设计: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
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板书课题)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
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
(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牧童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牧童教学设计 篇1
一 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通顺,流利)谁再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 诗的意思搞清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谁先来读这首诗?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铺 诗中为什么读pu?:(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诗中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你能根据第一小句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结: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牧童》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牧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诗,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
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
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2、今天,我们就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
2、指名朗读。
3、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
2、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那里看出来?
3、小结: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牧童》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牧童》教学设计 篇1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 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 引读第二句
牧童 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牧童 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本组教材以“童年”为专题编写,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牧童》这首古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悠闲自在、自然放松的生活。透过古诗,我们也看到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牧童生活的悠闲自在、自然放松;
4.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牧童生活的悠闲自在、自然放松。
难点:能抓关键字词,用自己的话表达诗句的大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研读古诗、了解作者,深究作者写作意图,编写教学设计。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古诗导入,引发兴趣
1.童年是最美好、最纯真、最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每一个人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但是,同学们能否想象古代的孩子们是怎么玩的,他们会有哪些童年趣事呢?
2.生各抒己见,预设:放风筝、钓鱼等等。
3.出示已学古诗:(让我们以诗为证)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牧童》教学设计(精选22篇)
《牧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