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

时间:2025-04-05

《木兰诗》教案优秀(精选12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 篇1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查看全文

《木兰诗》教案(精选16篇)

《木兰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

  (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查看全文

《木兰诗》优秀教案(通用16篇)

《木兰诗》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分析关键句子,来总结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查看全文

《木兰诗》教案(精选13篇)

《木兰诗》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查看全文

《木兰诗》教案(通用13篇)

《木兰诗》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幻灯片2,展示学习目标]

  1.会背诵全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了解木兰的形象。

  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重点]

  1.会背诵全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了解木兰的形象。

  [教学难点]

  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代父从军的故事,传颂千古,家喻户晓。你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

  学生猜:花木兰

  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木兰的乐府诗《木兰诗》(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1.会背诵全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了解木兰的形象。

  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文学常识(幻灯片3)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双壁”。它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幻灯片4)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

  (1)标自然段序号;

  (2)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标注拼音。

  (3)读准字音,朗读全诗。

  2、检测字词(幻灯片5)

  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并将其标注在生字旁。

查看全文

木兰诗教案(通用12篇)

木兰诗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