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教学反思(精选7篇)
《牧歌》教学反思 篇1
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13篇)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鹂鸟》演奏《筷子舞》《银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第三课 放牧歌谣
第三课 放牧歌谣
教学目标:
一、 五首中外牧童题材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塑造了各种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放牧孩子的不同心情及他们不同的生活背景,在音乐中感受牧童生活的变化,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 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牧童之歌》、《牧童》、《牧羊姑娘》、《牧羊女》,体验不同的情绪表达出不同情感。在欣赏《牧童短笛》过程中能随音乐即兴律动表达牧童在放牧劳动时的欢快惬意的情绪。
三、 了解音符的名称及读法拍法:认识加入我们小音库中的两个新音符si和do并结合前面学的音符做“七个好朋友”的音乐游戏。
教材分析:(略)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牧童之歌》、《牧童》、《牧羊女》。
2、对答式歌表演《牧羊姑娘》。
3、音乐游戏:七个好朋友。
教学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童之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新课教学:
1、边听边看。师边有节奏地念着歌词“红太阳,从天上 慢 慢地爬上,风 吹绿 草 马儿把头扬…….,”边在黑板上画着简笔画,展现出”红太阳、绿草地、马儿、羊儿和马背上的孩子。
2、边讲边读。
1)设问:黑板上的画表现了什么情景?
2)揭示课题,解释“牧童”的含义。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通用13篇)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篇1
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凸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从研究《边城》牧歌图式的建构逻辑人手,以期对它的艺术独创性及其意味作阐释。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篇2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说的主旨.
2.了解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征,感受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的情调和诗意.
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和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理解小说的主旨。
课前准备
阅读《边城》,收集有关沈从文的资料
教学难点
了解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征,感受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的情调和诗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请同学交流。
二、导入新课
放映《边城》电影的开头片段,介绍沈从文其人其作。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音乐《牧歌》优秀教案(精选13篇)
音乐《牧歌》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作品《牧歌》,加深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感受蒙族人民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增强热爱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演唱,并配以讨论、欣赏、分析探究等活动/方法,学生能够了解长调的音乐特点,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调的音乐特点,掌握其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的演唱特点。并能够用悠扬抒情的情绪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热爱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蒙古族民歌风格,掌握《牧歌》演唱特点。
【难点】
分辨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请同学演唱各地区民歌,并提问:各地歌曲风格都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地区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歌曲风格,有的细腻婉转,有的活泼跳跃、有的高亢嘹亮。顺势揭示课题《牧歌》。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牧民放牧的情景。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情绪悠扬舒展,很是宽广抒情。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常规发声/依据歌曲元素进行发声),教师提醒学生采用“呜”和“啊”的声音进行发声练习,注意嗓音保护。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
教师提问:节奏变化和旋律起伏是怎样的?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精选16篇)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篇1
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凸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从研究《边城》牧歌图式的建构逻辑人手,以期对它的艺术独创性及其意味作阐释。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篇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及环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