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精选2篇)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篇1
教学目标
①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②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3\],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 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 40%
水 55%
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复习旧知拓展视野。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啊?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好像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选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第二节 质量(精选3篇)
第二节 质量 篇1
第二节 质量(1)一、学习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学会正确使用天平4、学习天平的调节和使用。5、学会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6、学会利用天平进行一些特殊测量。二、学习内容:1.质量(1)物体与物质的区别环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楼房、桌椅、汽车、轮船……, 所有这些东西叫做物体。物体是由空气、水、金属、木头…… 等材料构成的,这些材料叫做物质.因此我们通常说:由物质组成的实物叫物体.例如:桌子是物体,而桌子是木头做的,木头则称之为物质。(2)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了质量的概念,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进行比较.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去粮店买米,告诉营业员自己要买多少米,实际上他表达的是质量的大小。(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状态的改变而改变.例如:一块冰由于温度升高, 化成了水,它的形状、状态、体积都改变了,但它的质量不变.又例如:一副杠铃,无论是放在地球上还是带到月球上,其质量并不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质量的单位(1)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单位有吨、克、毫克等。(2)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千进位)1吨 = 1000千克1千克 = 1000克1克 = 1000毫克(3)对质量的单位要形成具体的概念.如5分硬币的质量约为2克,1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克,成人的质量约为60千克等。3.质量的测量(1)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杆秤、磅秤、电子秤;学校实验室、工厂化验室常用的有托盘天平、物理天平;近代最精密的测量质量的仪器是电子天平.(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托盘天平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由左、右托盘、底座、横梁(含平衡螺母)、分度盘、指针、标尺、游码组成。如果左、右盘中物体的质量不相等时,哪个盘里质量较大,横梁就朝哪端下沉,当两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时,横梁就能最终停在水平位置上,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根据这个道理,从右盘中放的质量已知的砝码(包括游码),就可测出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3)天平的铭牌每架天平都有一块铭牌,上面标有感量和称量各是多少。感量是表示一架天平能称出的最小质量,因此小于天平的感量,天平就感觉不出来了,天平的感量越小,它的准确度就越高,称量是表示这架天平每次最多允许称的物体质量.(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③把被测物放在左盘边,接“先大后小”顺序选择适当砝码,用镊子向右盘里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平衡.④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说明]①调节好的天平如果移动了位置需重新调节。②天平平衡后,不要更换两个托盘的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天平的平衡.③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不一定要等指针静止下来,只要指针在零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即可判断天平横梁平衡.(5)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①防止损伤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往盘里增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用后及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里.②防止锈蚀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用手摸天平盘,不准把潮湿的东西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砝码要有镊子夹取,不准直接用手拿.(6)物理天平的使用,先调平衡①调节天平底板上的螺母,使天平底板水平;②调节天平横梁两端的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7)液体质量的测量①用天平称出容器的质量m1.②将容器灌上适量的液体后,用天平称出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2.③液体的质量m液=m2-m1。如果先测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倒去液体后再测容器的质量,那么由于容器内还有残留的液体,测量误差就较大,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不可取.(8)微小物体质量的测量可采用“聚少成多,测多算少”的方法.如课本上提到的如何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则可将100张(或适量的张数)相同的邮票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上、测出这100张相同的质量m克,那么一张邮票的质量m1=m/100克.三、例题分析
《质量》优秀教案(精选13篇)
《质量》优秀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质量的初步概念、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物质的量”的粗浅介绍,重点是质量的单位何用天平来测量质量的问题。学生对于质量容易和生活中的重量混淆,教学中应当注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学习使用天平教学难点: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具和学具]
铁钉、铁块、木块、天平、砝码
[课前准备]
预习天平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回答
二、教学过程设计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睡眠质量很重要教案(精选2篇)
睡眠质量很重要教案 篇1
教学形式:
团体或小组教学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知道按时睡眠有益身体健康.
2.会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活动准备:
舒缓的音乐录音带
基本过程:
(一)导入活动
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活动
1教师:”我们班的某某小朋友每天都能按时来幼儿园,从来不迟到.我们为他鼓鼓掌,好吗?”
3.教师:”小朋友,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按时来园?”(每天晚上早休息,第二天早上才能早早起,按时到园.)
(二)关键步骤
1.请第个幼儿说一说自己每天都是几点睡觉和起床的.
2.和幼儿讨论为什么要按时休息,不按时休息会怎样?
3.和幼儿讨论晚上什么时间睡觉比较合适,早上什么时间起床比较合适.
4.请幼儿说一说睡觉对人的身休健康起什么作用.(睡觉可以增强身休的免疫力,不容易生病,同时有利于美容.)
5.最后请幼儿说一说睡觉前后要做哪些准备?(睡觉前要刷牙,洗脸,洗脚等.)
(三)1.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作背景,朗诵儿歌,幼儿可闭上眼睛欣赏儿歌.
2.幼儿跟随教师一起说几遍儿歌,活动自然结束
睡眠质量很重要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通过动物之间的对话,感知故事内容,丰富动词词语。
2、感受同伴之间合作愉快。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卡片:大象、小老鼠、小白兔、小羊、小猫。
2、完整挂图。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出故事。
如:亲爱的小朋友,今天老师又把我的故事盒给带来了,小朋友是不是想老师又要给我们讲故事呢?这还真对了,今天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睡着了,咦?在讲之前我想问小朋友你们是怎么睡着的?(幼儿讨论)那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故事中的它们是怎么一起睡着的?
第一册质量守衡定律(精选3篇)
第一册质量守衡定律 篇1
课题: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溶质的质量分数》(通用11篇)
《溶质的质量分数》 篇1
教学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学生:喜欢。
老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
老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盐份多,浓度大。
老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次序
清水量
加入的食盐量
鸡蛋
小结
1
250 g
不放食
沉?浮?
2
250 g
1匙(约5克)
沉?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