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时间:2025-04-0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用13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1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第三课,第五课的内容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的内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本课的内容则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由于民族和宗教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课还安排了有关国家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的主要自治权,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必要性。根据我国国情和实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观念,增强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

  1、针对本框在教材中是第二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民族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查看全文

2023届高考政治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复习学案(通用2篇)

2023届高考政治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复习学案 篇1

  XX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讲义政治生活之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我国的民族和宗教状况

  1、概况

  (1)多民族和睦相处

  ①构成(56个民族):汉族;少数民族(55个)。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

  ②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③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第一,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第二,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第三,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第四,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④新型民族关系: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实质: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b.我国能够建立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加上“党的领导”等原因。)

  c.全面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d.对青年学生的要求: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查看全文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精选2篇)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篇1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但历史遗留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

  (3)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注意三者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制的法制化进程

  2、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理解:

  a、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是部分与整体关系。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这是前提。

  b、区域自治,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c、自治机关:自治地方机关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必然性)

  由历史情况决定:我国自古以来是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实际情况决定: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

查看全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精选2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篇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

查看全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精选16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1

  高一政治教学案2---19

  第七课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温故知新:

  XX年8月16日,《中国文化报》发表文章指出,每4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令人眼花缭乱,无不显示着民族传统体育这一“国粹”的弥足珍贵,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必然会越来越明确,全国各族兄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信心必定会越来越坚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也会更加充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试分析我国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学习目标: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及自治权。

  尽量联系实际,结合教材基本知识,全面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在全面理解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自觉拥护这一制度。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

  一、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了解:法律内容

  1949年  1954年  1984年   XX年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

  (2)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地方:

  注意:不能把“各少数民族”理解为“各民族”,不能把“聚居”理解为“居住”。

查看全文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精选9篇)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篇1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

  宗教政策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200  年  月  日星期

  教 学 目 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内容目标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提示建议▲用各民族互助的实例,说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表达全国人民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重点

  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课时

  教具

  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导

  入

  新

  课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这说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更应该重视民族问题。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