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激qing点燃激qing――《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反思
上午第二节课上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感觉挺好,略记如下:
第一板块,高唱国歌谈感受。
学生通过自己唱国歌,结合教师祟的国歌歌词,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虽然学生的感受是片面的、零星的、散乱的、缺少深入思考,但这毕竟是他们没学课文前初浅的思考。
第二板块,读出自己。
主要设置了三个提示,便于学生定向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你对哪些句子有了深入思考?
你从课文的语句在想到了什么?
实践证明此三个提示,是有效的,许多同学发言时自选了题目,有话可依,有话可说。杨帆针对“魔爪”一词谈出了自己深入的思考,他仿佛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丑恶的嘴脸和歹毒的用心,他想像许多的抗日义勇军一样,团结起来斩断敌人的“魔爪”。
第三板块,读出问题。
本想学生没有思路,我想了许多问题,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涵盖了教师的预设。他们提出如下问题:
国歌原名什么?
这首歌作词是谁?
作曲又是谁?
国歌是怎样谱写出来的?
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为什么把国歌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本环节我设置的几个问题,形同虚设,因为学生们都想到了,我真高兴,孩子们已经走出了字、词、句的粗浅认识,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而且思考有了一定的深度。我真为他们的进步感到自豪和骄傲。
第四板块,深入品读。
本环节共设置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本文的难点所在。
当时,田汉为什么写下这振奋人心的歌词?
聂耳为什么要谱出这样雄壮激昂的进行曲?
因为国歌创作的年代离学生久远,此外需要设置铺设,弥补学生这段历史空白。因此这两个问题后面呈现了许多抗战时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抗战志士的敬仰,也就深入理解了田汉和聂耳创作的渊源和原动力,感悟到他们激昂的爱国情感。令我欣慰的是:学生能够找出了文中最重要的几处相关语句来解答,我真为他们超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感到吃惊。
《民族吹管乐器欣赏》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本学期,在四年级中尝试“竖笛进课堂”教学。
孩子们拿到竖笛都非常兴奋,放在嘴里就吹开了。一开始当然是先教会孩子们基本的吹奏姿势和手型,再练习自然地运气(因为竖笛急吹和缓吹,决定吹出来的事高音还是低音),这一步很关键。在孩子们饶有兴趣的学习中,一节课的时间眼看就过去了。按照自己的设计,离下课还有七八分钟时,我出示了一些民族吹管乐器给孩子们欣赏,并且介绍了其中几样乐器歌曲《箫》。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箫:“这就是箫,也称洞箫,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管乐器,常用一根竹管做成,一端有吹口,竖着吹……”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马上有个学生叫到:“老师我见过箫,是深紫色的……”班上的小超故意插嘴:“老师,那不是箫,那是甘蔗……!”课堂顿时哄堂大笑,我立即补充:“小朋友观察真仔细,它们长得有些相似,但有不一样的地方,箫的身上有六个或八个孔,而甘蔗身上没有,是一种水果,箫是一种乐器。”小超无语,低下头顿感无趣!
【分析】
小超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人的生命演变正如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受孩子们的启发,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流程也不再是简单地教流向学。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她的描述与新课程标准关于新课堂的描述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课堂的动态、发展性。正如课把中出现的事先未曾想到、也不可预见的情形,转化为有利的教学资源,教学就会呈现无法预料的生机。
音乐欣赏《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完成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幼儿感受几首不同风格的少数民族音乐,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
鼓励幼儿在不同音乐的伴奏下,尝试用身体动作来模仿或创编符合音乐特点的韵律。
教学亮点
在欣赏《民族音乐》之前,我带领幼儿收集有关于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生活习俗的图片,并组织幼儿进行观察、交谈。
课上我请四名幼儿装扮成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的小朋友;并教会他们跳会一个各自扮演的少数民族舞蹈,幼儿可以自己创编舞蹈动作。让他们在音乐声中充分的欣赏美表现美,激发他们表现美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