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教案(精选12篇)
《面积》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练习十九第2-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体验圆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下面各圆的面积。r=4分米d=10厘米r=6米d=14米
2、引入谈话。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的面积计算。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要求:“铁饼投掷圈的面积比铅球投掷圈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首先要知道什么?根据直径怎样求出圆的面积?
2.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根据圆的周长怎样求出圆的半径呢?
3、完成练习十九第4题。要求圆桌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根据哪个求圆桌面的半径?
4、完成练习十九的第5题。师追问:圆的面积和周长是怎样算的?分别指的是什么:
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总结
师: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形状是圆形的,有时需要计算它的面积或周长,谁能说说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什么?
《面积》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面积》教案(通用15篇)
《面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讨论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级变形”的思想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理解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正确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与交流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
2、每个学生准备1把剪刀、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要和大家一块儿探讨怎样的数学问题呢?首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大家想听这个故事吗?从前有一个老财主,他感觉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了,就决定把自己最好的两块儿地分给他最疼爱的两个儿子。(课件)于是他把左边的这块儿地分给了第一个儿子,把右边的这块儿地分给了另一个儿子,可两个儿子分到地后都不满意。都说我那个老爹呀,真偏心把大的地分给了他,小的留给了我,老财主伤心的落泪了。谁能帮帮他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面积》教案(精选20篇)
《面积》教案 篇1
一、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材第80页的内容,第81页例1和第82页练习十五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 重点难点
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 教具准备
每名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9页,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2、 我们学过了平行四边形,它有哪些特征?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拿出你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标出它的底,并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
3、 刚才我们看到79页主题图中教室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平行四边形的,你知道哪个花坛的面积大吗?
4、 要想知道哪个花坛的面积大,必须知道这两个花坛各是多少再进行比较。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复习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为下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做铺垫。)
(二) 教学实施
《面积》教案(通用21篇)
《面积》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课本18页格子图,剪刀,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式引入课题
1、师: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知道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形):谁来用手比划一下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多长?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积有多大?(生演示)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真好,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副方格图,每个小方格1平方厘米(出示课本第16页主题图的课件),图上有许多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就来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板书:比较图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提炼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
1.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图形面积的关系
师:观察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 ?(数方格)
如果不能准确数出有多少方格,怎么办?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
拿出课前准备的格子图,剪刀等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小组交流,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小组汇报
教师按照学生叙述的方法,用课件演示
《校园的绿化面积》教案(精选14篇)
《校园的绿化面积》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26---2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设计,进一步巩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创新设计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如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熟悉的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设问质疑。
今年暑假,我们校园新增了一块草坪,同学们想知道它的形状吗?(出示课件图1。)“校园的绿化面积”
提问:这块草坪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是我们所认识了的某一种单一的平面图形吗?你所认识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呢?你还能说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回答。老师展示课件2。)(课前复习)
二.开展活动,探索算法。
活动一:
1.提问:同学们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数据计算出我们学校的这块草坪面积吗?(图1。)你准备怎样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图片,将自己的方法画在图片上然后将自己的意见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
2.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3.分组汇报,集中整理。
生a:可以看成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合成的。
生b:可以看成从一个长方形里去掉一个梯形。
生c:可以看成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合成的。
生d:可以看成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合成的。
师:你还有什么办法?(有学生说出把图形分成三部分来计算。)
4。找出数据,计算面积。(出示收集整理好的4种分法,课件3)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通用8篇)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1
《面积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我通过谈话,创设比较凝重的情景,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进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清晰的认知。
第三,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认识手掌面、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物体表面的形状引出平面图形,再通过比较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第四,在讲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
上完《面积的含义》这节课后,我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数学讲究的是科学,注重的是规范的语言。尽管我已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在学生说什么是面积的时,语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在今后的教育与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