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怎么写

时间:2025-04-05

美术教案模板集合(通用16篇)

美术教案模板集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有表情的面具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面具文化、娱乐方式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眼光,从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面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从祖国和世界多元美术文化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有表情的面具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苏教版美术教案

  2、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了解、分析面具的设计方法、造型特点、色彩内涵和制作技法,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表情特征和性格特点上常用的夸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美术文化的感知能力。

  3、了解和掌握纸和废旧材料制作面具的方法。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技法,设计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可以单独完成作品,也可以与同学进行合作,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审美眼光,培养互助精神。苏教版美术教案

  教学重点:

  1、了解面具的由来和演变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不同理解。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

  3、了解古代和现代面具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难点:

  巧妙利用材料设计出具有新意、有艺术效果的、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图片,范作苏教版美术教案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绝技变脸图片导入

  二、新授

  1、构思脸型并剪好外形;

  2、量出眼孔的位置,并剪出来;

  3、选择适合的材料表现表情;

  4、如何使各部位立体;

查看全文

幼儿园托班美术教案:送球宝宝回家(通用3篇)

幼儿园托班美术教案:送球宝宝回家 篇1

  幼儿园托班美术教案:送球宝宝回家

  活动目标:

      1、愿意与同伴一起玩,产生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2、在教师引导下,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皮球若干、剪出勾画好的球筐图案的纸、彩色纸(黄、红、蓝、绿)剪出小圆形纸片若干、废纸筐若干、胶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圆圆的、能滚动、又能跳起来的玩具,小朋友你们猜猜是什么?

  二、出示皮球。

  三、引导幼儿说出皮球的外观形象。

  师:怎样和它做游戏?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做拍、滚、踢的游戏。

  师:球宝宝累了,老师把球宝宝送回家,也请小朋友回到座位上。

  四、出示画好的图案,圆形纸片、胶水等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看你桌子上圆圆的像什么?

  师:那咱们看看都有什么颜色的皮球?

  引导幼儿观察纸片的颜色。

  五、师:请小朋友把各种颜色的皮球送回家。

  六、老师巡视观察幼儿粘贴的情况,引导幼儿边说出球的颜色边粘贴,并提醒幼儿把废纸放到废纸筐中,少涂胶水,注意卫生。

  七、教师共同欣赏作品。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么多颜色的皮球放在一起,可以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五颜六色”。

  师:小朋友都把球宝宝送回家了,球宝宝说:谢谢你们!

  八、游戏《拉个圆圈走走》自然结束。

  活动自评:此游戏形式适合托班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兴趣高,突出了动静结合,此活动渗透多种能力的培养,活动中幼儿可以遵守美工活动的常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性。

查看全文

大班美术教案:国宝—熊猫(精选4篇)

大班美术教案:国宝—熊猫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毛笔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种类,中国人、外国人都很喜欢。

  2.感受毛笔的柔软性,尝试用毛笔画出熊猫的明显特征。

  3.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不同内容的中国画,活动前布置在活动室墙面上供幼儿欣赏。

  2.范画一张,玩具熊猫一个。

  3.宣纸或毛边纸(吸水性强)、旧报纸、毛笔、墨汁、瓷碗、抹布等。

  活动过程

  1.欣赏中国画。

  ――请幼儿欣赏活动室布置的中国画。

  ――这些画与我们用铅笔、水彩笔画的画一样吗?我们叫它什么画?是用什么笔画的?

  ――这些画与我们看到过的许多画不一样,我们叫它中国画,是用毛笔(出示毛笔)画出来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很喜欢。

  ――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毛笔,说说有什么感觉。

  ――今天我们就来用毛笔给熊猫画像。

  2.观察熊猫外形特征。

  ――出示熊猫玩具,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观察熊猫外形特征:头、眼、眼圈、耳、身体、腿、尾。

  3.看教师示范。

  ――教师用毛笔蘸足淡墨,用中锋画头、身体等轮廓,再用笔尖蘸足浓墨,画眼圈、耳等部位。

  ――熊猫喜欢吃什么?引导幼儿添画竹子。

  4.作画。

  ――提醒幼儿用浓、淡墨色作画。

  ――鼓励有能力的幼儿画出熊猫动态。

  ――展示作品。

  活动建议

  1.用毛笔画熊猫意在帮助幼儿从美术的角度接近中华文化,感受中国画特有的风格,对幼儿的作画技巧不必有过高的要求。

查看全文

幼儿园托班美术教案:汽车嘀嘀(精选2篇)

幼儿园托班美术教案:汽车嘀嘀 篇1

  设计思路:

  “路”对于孩子一点都不陌生,每天上幼儿园、回家、去玩都行走在马路上。穿越在城市大大小小的马路,在相互交错中,就如同许多许多长长、弯弯的线。因此,设计“汽车嘀嘀”的美术体验活动,让幼儿感受大家一起玩游戏一起画画,是一件很开心快乐的事情。

  期望幼儿表现的行为:

  1、通过让幼儿“开汽车”的亲身实践活动,体验集体游戏的开心快乐,从而感受生活中的美。

  2、培养孩子大胆运用蜡笔作画的能力。

  3、学习用蜡笔画连贯、流畅的线条。

  重点:大胆运用线条表现开汽车的情景。

  难点:线条的连贯、流畅。

  活动准备:

  1、画画用具:长形大画纸 红、黄、蓝色的蜡笔若干。

  2、欣赏画4幅, 小草画1幅。

  3、纸箱小汽车一辆,地拖一把。

  活动过程:

  一、创设“开汽车”的游戏,让幼儿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从而激发幼儿在纸上“开汽车”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玩“开汽车”的游戏。我来做司机,请小朋友上车罗,开车罗,嘀嘀嘀,向前开,嘀嘀嘀,坐好了,要转弯了,到了麦当劳……

  师:玩开汽车的时候,心情觉得怎么样?大家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多开心呀。

  二、引导幼儿如何表现汽车开过的路。

  1、观察刚才玩游戏汽车开过的路。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像什么?

  2、分别出示小草和路的画,用对比的方法,启发幼儿对路的理解。提问:它和我们画过的小雨点是一样的吗?

  雨点的线条怎么样?

  路的线条是怎样的?

  3、教师示范,帮助幼儿解决难点。

查看全文

《美术鉴赏》教案(通用8篇)

《美术鉴赏》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查看全文

《美术》教案(精选14篇)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邻近色,掌握邻近色的调配规律

  2用邻近色进行涂色练习

  3感受色彩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邻近色并掌握其调色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邻近色表现出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画面效果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水粉颜料和绘画工具

  学生: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报纸,抹布

  教学思路:

  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使他们感受到邻近色的和谐美;接着通过观察色轮表,明白邻近色之间的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并在多媒体的演示下理解邻近色的调配方法;最后最后通过动手实践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 教学过程:

  1引导欣赏:

  (1) 播放录象,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画面

  (2) 出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3) 复习对比色,比较邻近色与对比色的区别

  2目标发展:

  (1) 什么是邻近色?(出示色轮)

  在色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如:

  黄 黄绿 绿

  红紫 紫 蓝紫

  黄橙 橙 红橙

  (2) 寻找邻近色(师生互动)

  A 家居图片

  B 生活图片

  C 建筑图片

  (3)欣赏画家作品,找出邻近色,并说说邻近色在画面中产生的效果:和谐

  (4)师示范邻近色的调配方法

  黄色里逐渐加大蓝色比例,最后变成绿色

  3实践活动:

  (1)作业:用邻近色组织一幅画面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美术》教案 篇2

  苏教版三年级美术教案第6课想象中的飞机共2课时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