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判断物质的氧化性矛盾吗(通用2篇)
这样判断物质的氧化性矛盾吗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中,我们总要讲到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其一般规律为: 氧化性 还原性
氧化剂>还原剂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剂>氧化剂
还原剂>还原产物
在教学中强调这二条规律,并在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比较中得到应用。但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有一些反应中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表现出矛盾的性质,甚至怀疑上述规律的正确性。
[问题一]
(1)在氯水中存在反应:Cl2+H2O=HCl+HClO,此反应中Cl2是氧化剂,HClO是氧化产物,所以可推出氧化性Cl2>HClO。
(2)ClO-与Cl-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反应生成Cl2,如漂白粉可与浓盐酸的反应。此时氧化性HClO>Cl2。那么两者的氧化性到底谁强?
[问题二]
Mn2+或MnO2能催化H2O2的分解,其反应机理的过程可表示为:
2H2O2+Mn2+=2H2O+MnO2+2H+ ----------------------①
2H++MnO2+H2O2=Mn2++O2+2H2O ----------------------②
由反应①推出氧化性H2O2>MnO2(氧化剂>氧化产物),
由反应②推出氧化性MnO2>H2O2(氧化剂>还原剂),两者也产生矛盾。
二、问题的思考
上述两个问题中看起来与前面的规律存在矛盾,其实不然。下面是笔者的一些见解。
1、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溶液,氯气一部分作为溶质溶于水,一部分与水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平常的氯水溶液是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情况。反应Cl2+H2O=HCl+HClO的进行程度如何,我们可从平衡常数看出。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精选2篇)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篇1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三课
3.2.1、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重点〗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难点〗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特殊矛盾,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问题。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运用: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和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分析和思考学校生活和个人成长中遇到的一些矛盾。
能力方面: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因为本框所运用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把矛盾特殊性的整体分为三个方面去加以认识的过程,就是分析的方法;而把对矛盾的特殊性各个方面的认识联结起来、综合起来,形成对矛盾特殊性要领的整体认识的过程,就是综合的方法。
觉悟方面:
结合本框所涉及的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特殊性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根据对高中阶段青年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克服思想上、行动上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重点解决办法】
1、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我们学习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应用,而最基本的应用就是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课程标准》在"理解"层次要求 “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对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这里有三点要注意:一是以玉反实例为基础;二是有一定的理论说明;三是讲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必要性"。顺便说说,对高中学生进行哲学教育不能不以基本事实为基础,但了解基本事实本身不是认识的任务。教学的任务仍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结论。凡在 "理解"层次作出的规定,都包含着某种程度的理论说明。我们在教学申应按照教材的叙述,把握理论说明的程度。教材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要性的说明,可概括为“二总两分”、"一正一反"。"一总"是指出它是 "重要原则"、"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两分"是指 "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一正"是指讲述正面道理,分析正面事例;"一反"是指批评错误认识,吸取反面事例的教训。教学要注意这些思路,力求把这个问题讲得深刻一些,使学生能够取得较大的收获。分析时要切中要害,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举例时要详略得当,有轻有重。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精选3篇)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知识方面:①识记:对立、统一的含义。②理解:矛盾的概念。③运用:运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先进与落后,奉献与索取,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等辩证关系。
2、能力方面: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因为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觉悟方面:通过学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教学方法】: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即先从具体事例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矛盾概念,然后运用矛盾概念去分析一些具体的事例。举例中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整个教学以讲读为主,辅以讨论、谈话等方法。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
高二教案(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精选3篇)
高二教案(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篇1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运用:运用这一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能力方面
⑴在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时,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
⑵在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特别是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提高学生的写作、形象思维、口头表达、艺术鉴赏等多种能力。
⑷通过活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利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给学术以美的享受,实现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教学方法
提纲导读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事例说理法、小品表演。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矛盾普遍性?
(2)什么是矛盾特殊性?它有几种表现?
导入 新课
活动方式设计:表演小品 《水果痴》
教师的组织过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把下列笑话改编成小品,并抽时间排练好。表演时间5—8分钟,角色至少安排六个:医生、父亲、儿子、水果摊贩一、水果摊贩二、水果摊贩三。笑话改编要尽量把人物形象、个性化语言突出出来。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精选3篇)
高二教案(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篇1
3.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对立、统一的含义。
理解:矛盾的概念。
运用:运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成功与失败,先进与落后,奉献与索取,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等辩证关系。
能力方面
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时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
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立的含义,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教学方法
①事例说理法:先由教师针对要讲的理论观点举一个事例或讲一个故事,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这个事例或故事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教师所举事例或故事务必生动、具体、富有哲理、且具趣味性。
②漫画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在古希腊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认为“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同学们,世间的万物都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吗?你能用其它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吗?
第三课 第一框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通用2篇)
第三课 第一框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篇1
第三课 第一框题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本课概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办小报,办展览,实地参观调查等活动,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客观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
2)通过本课学习及活动课教学,加强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拼搏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为祖国,为家乡做奉献的崇高情感。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基本要求:
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教学方法
例举法,比较法,图像法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历史课本中与本课相关的内容。.
2.发放《第三课教材内容结构一览表》及预习题,指导学生运用"目录读书法"预习第三课教材的内容,初步形成对全课内容的宏观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