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交通枢纽城市的旅游交通
人们要成为旅游者,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旅游者,都必须克服各种各样的阻碍。在这些阻碍因素中,交通往往是一种最为显著的因素,很多国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区的建设都是在解决了交通瓶颈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的。而旅游交通则成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宝鸡是一座因路而建、因路而兴的城市。随着20世纪中期,陇海、宝成铁路的建成通车,宝鸡成为中原通往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目前,宝鸡通往周边省市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是新欧亚大陆桥上的重要铁路“大十字”,也是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支点[2]。
宝鸡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的同时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丰富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而要将这些旅游资源更好的开发和展现在旅游者的面前,就必须拥有良好的旅游交通条件的支持。
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分析
历史见证了自古以来交通带给旅游业的深切影响,从古罗马人的公路到巨型客运飞机,每一次交通技术的发展和突破都帮助人们更快、更舒适地走得更远[3]。
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功能。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完成的充要条件。旅游功能结构系统包括三部分: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功能系统,其中旅游交通作为旅游通道的物质主体,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重要纽带,是旅客往返旅游目的地的途径,是完成旅游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浏览!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
关于西安市楼观台旅游吸引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西安市楼观台旅游吸引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如下文
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的无烟产业,在开发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又可有效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陕西省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富集大省,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淳朴的风土民情以及独特的自然自然景观。环秦岭山区的沿山旅游带是西安市旅游的又一重点建设区,景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游客,对当地的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目前,由西安曲江团队打造的沿山旅游区之一的楼观台道教文化景区汇集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鉴于楼观台景区的目前的发展现状,笔者通过旅游吸引力进行定量研究,对制约景区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学术研究角度为进一步提高景区旅游吸引力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1、相关文献回顾
1.1对旅游吸引力的相关知识回顾通常意义上的旅游资源是指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的对象物,旅游资源的内涵很宽泛,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文艺等多方面的人文资源]。旅游吸引力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决定因素,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根据旅游地的资源情况、知名度、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条件来判断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小,其本质是旅游资源与旅游客源市场之间在自然、文化、经济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口。
旅游吸引力就取决于这些因素之间的差异大小程度,差异度越大其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
1.2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旅游吸引力进行研究的学者有crampon·l.j、wolfe·r·i等。crampont是第1个在旅游研究中提出引力模型的学者,他从游客访问次数、旅游地容量、客源与旅游地距离、客源地规模财富等方面建立了旅游吸引力模型:w0_lfe于1972年对crampon的旅游吸引力模型进一步改进,提出修正后的模型,这2个模型成为后来学者对旅游吸引力模型建立的基础。国内学者对旅游吸引力的研究角度是从旅游吸引力系统的构成要素来进行的,旅游吸引力构成要素的界定关系到对其评价模型的建立,进而影响到旅游吸引力评价的结果。虽然也有学者沿袭国外旅游吸引力研究方法,但其出发点人都源于物理学的万有引力理论,设置的参数(即影响因素)略有不同。随着学科的交叉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旅游吸引力研究中得到应用。
关于翼城县低碳旅游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翼城县低碳旅游及其发展策略研究如下文
低碳旅游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运用低碳经济的理论,以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过程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低碳旅游是带动第一产业、联动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的纽带,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旅游被世界各国所关注。翼城县低碳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因此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县域低碳旅游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翼城县旅游发展现状
翼城县位于临汾市东南,同晋城市的沁水县、运城市的垣曲县、绛县相邻。境内平川、丘陵、山地各占l/3,总面积l17km2,辖4乡6镇,211个行政村,总人口3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2万人。翼城县交通便利,侯~月线、晋—侯线、晋一韩线横贯东西。
“”时期,翼城县委、县政府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实施了转型发展,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促进翼城县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该县紧紧抓住晋南根祖文化旅游的机遇,主动把翼城旅游纳入其发展版图,形成临汾、侯马和晋城市低碳旅游的“接合部”。按照“以开放促开发,以政府启动促市场拉动、以历山开发带动全县旅游景点的开发,以旅游业拉动全县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大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旅游环境、打造旅游精品,全县初步形成了“五区三线一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
关于大力发展银川旅游业的思考
大力发展银川旅游业的思考如下文
全球旅游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旅游业是各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旅游业综合性强、成长性强、带动面宽、市场空间广阔,是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旅游业也是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引擎。如何把旅游业做成银川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xx年4月以来,笔者参加市政协专题调研组,以“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切入点,对我市旅游产业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调研。在掌握大量信息资料的前提下,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客观分析了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就我市旅游业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措施提出了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供市委政府决策参考。
一、银川旅游业最近几年的主要成绩
(一)银川旅游业发展不断有新思路银川市旅游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走来的。“”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三个中心一个目的地”的城市建设新定位,明确了以“西北风情”和“运动休闲城市”建设作为重点的战略新目标,从而使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引向深入。
(二)银川旅游的业绩有新增长
xx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95.87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6.48亿元,同比增长28.5%;接待入境游客1.5万人次,同比增长37.2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06.83万美元,同比增长48.72%。
城市旅游公共行为比较研究分析
通过几次政府机构改革,城市旅游公共行为在管理功能上得到了加强,出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旅游管理体制:一是撤销旅游局,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简称旅委会)的“上海模式”;二是保留旅游局,成立统管当地旅游业发展及相关的所有事宜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即“桂林模式”;三是设立风景旅游管理局,行使旅游局、园林局的职能的“肇庆模式”;四是将旅游局机关和所属旅游企业分开,实现“政企分开”的“北京模式”;五是单设旅游局,下属部分旅游企业,负责旅游行业管理和下属企业的发展的“传统模式”;等等。如何认识各类管理模式的利弊,构建有利于旅游企业绩效提高的城市公共管理体制?为此,本文对两个城市进行旅游企业绩效与公共行为比较管理实证研究。
一、采用的测量模型和调研方法上个世纪末,英国的迈克尔、美国的霍夫斯泰特、日本的三隅二不二等行为科学家完成了“企业——市场测定表”、“企业——文化测定表”、“企业——管理测定表”等组织行为与企业绩效相互联系的三个测量模块,并在实践中确立了该领域主流地位。【·】在此基础上,笔者构建了“企业——政府测定表”,将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测量模型由现有的三模块扩展为四模块,使得测量模型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见《管理世界}(3)v145—147)[21“企业——政府测定表”针对旅游行业特点,重点分析“总体规划、政策法规、调控机制、管理效应、公共物品、城市环境、宣传促销、公共服务”有关公共行为,意在准确测定企业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知晓度,对政府间接调控的反响度,对直接公共行为的回应度。该表从形式上看,测定对象是企业,但在实质上反映的是公共组织行为与企业经济绩效的相互关系。这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张关于政府“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的测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