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的教案

时间:2025-04-05

沪教版六下《在埃及数骆驼》教学设计(精选2篇)

沪教版六下《在埃及数骆驼》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运用圈画、朗读的方法,把握文章关键词句,了解埃及骆驼及骆驼市场的特点,进而感受埃及骆驼市场所表现出来的风土人情。

  二、任务分析:

  1.教学重点:运用圈画、朗读的方法,把握文章关键词句,了解埃及骆驼及骆驼市场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骆驼是埃及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骆驼市场集中表现出的埃及风土人情。

  3. 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师生收集埃及风情资料展示(媒体出示)

  师:各位,昨天让大家回去收集了关于埃及的资料,我们先来一起分享一下好吗?(师生简单介绍)

  其实,埃及的骆驼也是很有名,它在埃及是相当普遍的,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片神秘的沙漠,去看一看埃及的骆驼。(揭示课题)

  2. 整体初知:初读课文,简要谈谈你对埃及骆驼的初步印象。

  (1)学生浏览全文,作适当圈画。

  (2)班级交流。

  要点:美丽的动物;数量多;性情温和;辗转千里被交易;主要用于役使、食肉和旅游……(可怜)

  3. 深入研读I:把握表现骆驼数量众多的.关键词句。

  (1)散读3——7段,思考:作者笔下的埃及骆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文章关键词句。(媒体出示部分关键语段,适时圈画、朗读。)

  (3)班级讨论、交流。

  要点:体形高大、颈项曲线优美、惊人的优雅、多种颜色……眼神温柔、不紧不慢、(白骆驼)温柔高贵

  (经常能邂逅;成千上万、或站或卧、连绵不绝、蔚为壮观、挤挤挨挨、一眼望不尽、骆驼的海洋、眼睛不够用、地上跪着、栏里圈着、车上载着、成群结队……)

查看全文

《丢失的骆驼》教学反思(精选3篇)

《丢失的骆驼》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我上的是一篇略读课主,怎么算是略,很难把握。我觉得我还是领得很牢,设计上我是从课文的提示语出发,围绕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而这篇课文内容来讲非常清楚,语言上以对话为主,文章前半部分不急着讲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写老人十分详细描述骆驼特点,让人产生阅读的欲望。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达到读正确、读流利的目的。以老师的示范和指导来读出人物的证据,商人的关键、高兴、生气抓关键词语自读感悟,划一划等方式找出骆驼的特点以及老如何知道这些物点的原因,分析板书进行引导。

  随机指导字音,作为略读课文,没有字词上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来指正,词语的一些意思通过像演一演、找近义词、换词的方法来理解。

  课文的朗读以自读、同桌合作、齐读这几种朗读方式进行。

  教学后有几个地方觉得另有想法。

  初读完课文没有全部将学生的问题解答,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存在问题。直接提出问题讲骆驼的特点前后联系不大,或者产生另外的思路与想法。

  谁找骆驼——找到了吗——怎么样找的。

  谁找骆驼——为什么找骆驼——骆驼的样子——怎样找-结果,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预设存在偏差,我要如何不慌不忙的引导。

  今天从问题角度来说,回答的面还是比较广的,回答的质量也可以,回答的指导上我也尽量使他完整回答,对说好话,写好文,有一定的.帮助。

  评价语上一开始比较有把握,但慢慢走到后面就不知如何是好。

查看全文

《骆驼赋》同步练习(精选5篇)

《骆驼赋》同步练习 篇1

  三维航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悟―― 讨论释疑――迁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情感。

  课堂追踪

  一字词积累

  1.将下面一段话用正楷字抄写在方格字内,要求①.将句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②.对句中的错别字进行更正。

  望着眼前这篇被风沙疯狂róulín的戈壁,小分队的人们仿佛也在睁着枯sè的眼睛哀求:给它点水吧,它还能活……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31年过去了,肖复华面对不到的驼峰,吟唱了一首生命的颂歌《骆驼赋》

  ②在盐碱滩上,他仰天长卧,已成为不朽的人。

  二课堂感悟

  3.三十一年过去了,为什么足以让作者铭记终生?

  4.面对驼工的再三哀求,队长为什么没有答应驼工,这样做是否绝情,试谈谈你的见解。

  5.“上衣兜里,只有5元人民币。这钱是他工作第一个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提升演练

  望着远处绵延起伏的阿尔金山,那被风沙撕裂的道道褶皱仿佛也在哀求:给它点水吧,它还能活……可茫茫戈壁,戈壁茫茫,只有沙砾,只有沙砾……

  队长姓葛,他望望乌孜别克族向导阿吉老人。老人望望仅剩的两桶水,坚定的摇摇头。全队人都明白了,面向骆驼脱帽肃立。

  葛队长挥挥手,示意走吧。可大家的腿像灌了铅,一步三回头……

查看全文

《骆驼赋》教案及练习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浩瀚h„n:广阔的样子。
蹂rŽu躏lŒn: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维系:维持和联系。
褶zh‡皱zhu:岩石沉积或固结后因受力作用而在岩石内弯曲成的拱或槽。
震撼:指心理受到强烈冲击。
袒tƒn露:毫无掩饰地表露;也指暴露,无遮盖;露在外面,没有东西遮盖。
耸sng立:高高地直立。
盐碱滩:指土壤里盐分较高的砂滩,不适于植物生长。
戈壁:蒙语中称沙漠,不同于一般的沙漠,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肖复华,1950年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7岁离开北京去边疆,当修井工、调度、记者、编辑,后上大学读研究生,曾任青海石油文联副主席,现任中国石油文联组联部副部长。已结集出版报告文学集《世界屋脊神曲》《啊!老三届》(与肖复兴合著),散文集《风会告诉你》。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报告文学《当金山的母亲》获青海省首届文学创作奖,《风的呼唤》获《中国作家》二等奖,《大山驮起的丰碑》获全国石油文化大赛金奖。
2、相关知识:
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贫油时期(1878—1949):
从1878年中国台湾苗栗第一口工业油井出油,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七十多年里,尽管不少爱国知识分子和有识之识,为勘查石油和发展中国石油工业,前赴后继,历尽艰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收效甚微。到1949年,全国才生产石油12万吨。中国是一个严重贫油的国家。
突破时期(1949—1964):
从共和国建立之后到1964年发现大庆油田,共和国石油工业在艰难困苦中努力求索,终于发现了大庆油田,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到1959年全国石油产量为373万吨,虽然较解放初有了大幅上升,但仍满足不了国家需要。

查看全文

《骆驼赋》教案

【教学构想】 《骆驼赋》是一篇震撼人心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作者通过对顽强坚韧的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的刻画,热情地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的公共财产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本课内涵深刻,叙事生动,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反复朗读、玩味那些表现力强的描写,并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从而更好的挖掘课文的主旨。 这篇文章打上了特定时代的政治烙印,学生对范介民的做法不一定理解,会认为他的做法不值得,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并提醒学生,解读文章应以文本为依据,要顾及作者的写作时代和背景。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争论与探究。 3.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任务、表现主题的作用。 4.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并揣摩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能理解文中人物对生命的价值取向 〔教学安排〕两课时 1. 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理解题意,把握主旨。 3.师生对话,探讨人物生命价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以前社会上争论的大学生为救粪农献身一事,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课文的学习。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后面探讨“人生价值”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疏解字词,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全班共同正音、齐读。 学生指出的生字有:浩瀚(hàn) 猝然(cù) 沙砾(lì)  乌孜别克(zī)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 2、指名朗读第一段,思考:从这一段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讨论明确: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说明这篇文章是回忆性的;③“31年前”、“听说”、“铭记终生 ”强调故事的震撼力量,激起读者急于读下去的愿望。)3、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故事的起因部分,其他同学在纸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的内容。(故事的起因:2——7段。)4、骆驼得救了吗?再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故事的发展部分,大家还是在纸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的内容。(故事的发展:8——17段。)5、指名朗读18——23段,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部分内容。6、梳理刚才的三段文字,将它组成一段完整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再提炼,使之更简洁。指名板书,全班共同修改订正。(示例:一个石油勘探小分队在戈壁迷了路,只剩两桶水,而此时一峰骆驼因渴倒地。在是否救助骆驼的问题上,葛队长和驼工范介民发生了矛盾,最终他们放弃了骆驼。到达据点后,驼工去寻找骆驼,最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或:一个石油勘探小分队在戈壁迷了路,驼工范介民为抢救骆驼、寻找骆驼而英勇献身。)(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难点,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说与写往往是脱节的。因此设计此环节,让学生明确概括、提炼故事要点的一般方法通过板书来强化学生文字的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探究,品味文章深沉质朴的语言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提示:1、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如第10自然段对骆驼的描写:“支撑”“站立”“迈着”“追赶”和“顽强”“毅然”“蹒跚”写出了奄奄一息的骆驼对生命的执著追求,让人潸然泪下。再如第14自然段对葛队长的描写:“甩”一词体现了葛队长选择的痛苦与无奈。2、第6——7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一方面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另一方面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留念、不舍。3、修辞和标点的表情达意。“可大家的腿像灌了铅”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人们沉重的脚步、沉痛的心情。“给它点水吧,它还能活……可茫茫戈壁,戈壁茫茫,只有沙砾,只有沙砾……”省略号体现了人们思维的跳跃、矛盾。反复的修辞手法既强调了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人们无可奈何的心情。(品味语言和领会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词句等方面表达特定了含义。设计此环节,一方面学习文章深沉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细腻的描写,另一方面也为下一个环节张本。)二、再读课文,探求主旨1、文章标题为“骆驼赋”,“赋”的意思是歌颂、赞美,作者想歌颂赞美什么?你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吗?(提示:①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歌颂赞美骆驼对生命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如:文章第11、12、17段。②借物喻人,歌颂赞美了像范介民一样如骆驼般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也赞美了人珍视生命的美好情感,如:文章中的第20、21段对范介民的描写,第25段对油田描写的作用。)2、范介民为了一峰骆驼而牺牲生命,你认为他的牺牲有价值吗?对队长他们,你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要引导学生明确: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同,但他们的行为也都是珍视生命的表现。对范介民评价时,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骆驼的作用去思考人物。)3、小结明确:作者通过对顽强坚韧的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的刻画,热情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公共财产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学生学习课文最重要的是自己对文本有独特的领悟,新课标也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设计此环节能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探讨人物,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很好升华。但是教师在把握此环节时,一字要注重引导,使学生做出符合文本的解读。)  关于生命之歌的一次探讨——《骆驼赋》的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6-09-07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尚市镇二中 梁申勇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课《骆驼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家肖复华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故事。主要情节是一支石油勘探队伍在戈壁中迷路,驼工范介民为抢救骆驼、寻找骆驼而英勇献身。 本文的题目是“骆驼赋”,主人公却是驼工范介民。这个18岁的年轻人,充满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即本文中的骆驼的热爱,为了抢救国家的公共财产,他义无反顾、英勇献身。这是一篇撼动人心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作者借物喻人,通过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的刻画,热情地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的公共财产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基于此,我决定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多方面的探讨,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感受文中的生命之歌。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1.如何看待范介民为骆驼“跪倒在地”、“失声大哭”,并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骆驼的道路的行为? 2.葛队长、老向导为什么会做出舍弃骆驼的决定? 3.本文为什么要以“骆驼赋”为题? 4.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同学们经过热烈探讨后,加深了对文中人物行为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课后同学们又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认真撰写了学后感想。下面是我班部分学生的感想内容: 周玉:任何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为了一峰骆驼,驼工范介民不要尊严,跪在别人面前,请求给点水救助,体现了他善良和珍视生命的美好品质,让人为之动容。我虽然不是很喜欢动物,但我不会再讨厌它。 丁勤:一峰骆驼,在别人看来不过是一个畜牲而已!而在驼工范介民眼里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与骆驼朝夕相处,感情深厚,当骆驼在生死界徘徊时,他毅然放弃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尊严,两次向队长下跪!只是求得一点水,抢救骆驼!当这个要求无法满足时,他在到达据点后,竟灌了一桶水一个人回去寻找骆驼。后来因迷路而献身!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美丽的灵魂!生命将会因为你的善良而闪耀着人性的光彩! 涂娟娟:学习《骆驼赋》后,我想了很多。做人就应该像驼工一样,在面临困难时,不会退缩,选择坚强。虽然他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很可惜,但他的精神是感人的。 齐俊迪:我原以为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不会在沙漠里渴死的,读了课文后,看见环境是如此的恶劣,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而骆驼竟然顽强地一再爬起、倒下、又爬起……不向命运屈服,虽然骆驼最终还是去了,但骆驼的形象却一直屹立在我的脑海里。 我们生活的环境比沙漠要好得多,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要比戈壁小得多。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我们怎能选择逃避?作为万物主宰的人类,是多么需要骆驼的精神! 许小洋:刚看《骆驼赋》时,我心里一下子生起了怒火,嘴里还叽哩咕噜地骂道:“这队长还是不是人啊!怎么一点爱心也没有啊?看着骆驼成那样了都不给水它喝,最后还要杀死骆驼!唉!好人也没有好报,驼工那么善良却死去了,为什么死的不是葛队长呢?” 带着愤恨和不解的心,我开始听老师讲这篇文章。听到后来,老师突然提问:“葛队长为什么不救骆驼?” 我说:“怕骆驼影响他们的行程。” 可老师却说:“不对。葛队长是为了全体石油队员的生命。如果把水给骆驼喝了,大家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队员肩负的国家使命也无法完成。葛队长做得对!” “那驼工呢?他做得对不对呢?”有人发问。 “驼工与骆驼朝夕相伴,感情深厚,他早就把骆驼看成他生命的一部分了,何况骆驼还是国家财产呢,他有责任去救助它。驼工做得对!”有一男同学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两个都对,那不矛盾吗?”有同学还是不理解。 老师笑了,说道:“驼工哀求队长救骆驼,队长为了维持石油队员的生命,没有救骆驼,但他们都有相同的生命价值观,都是热爱生命,都是为了救助生命,只是立场不同,位置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原来是这样! 看来读书要读懂意思,不然你就白看了。 徐姗姗:驼工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寻找骆驼,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救和他朝夕相伴的伙伴,救他感情深厚的朋友。后来竟然献出了生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死活,特别是好朋友之间,有人珍爱友情,有人却只顾自己!逆境风真情,危难考人品。希望我们同学们珍惜友情,多为他人着想,这才是做人的道理。 徐丹丹:读了《骆驼赋》这篇文章,它足以让我铭记终生。为救奄奄一息的骆驼,驼工范介民竟然两次跪倒在地乞求队长给点水它喝,最后为寻找骆驼还献出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有多少人肯做出?恐怕很少吧?现在很多人只顾自己贪图享受,为了追名逐利,甚至不惜伤害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有生命的,需要我们尊重它们,去关爱它们。虽然葛队长执意要杀死骆驼,但他是为了全体勘探队员的生命着想,他是对更多生命的尊重。希望我们都能像驼工范介民那样珍视生命,善良地对待一切生物,也能像葛队长一样宁愿忍受误解尊重更多人的生命。 读着学生的感想,我很激动,我很欣慰!由于文章打上了那一时代特定的政治烙印,学生对葛队长的决定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行为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当老师讲清之后,有的同学又对他们两人到底谁对谁错又感到茫然。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越来越清晰,对文章主题越来越明朗,对英雄人物越来越起敬!学生将知识从课内迁移到课外,通过分析身边同学的真实事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思想在这次探讨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这一次学生对课文“骆驼赋”的学习和探讨,也是一次对生命之歌的探讨,是他们对生命价值的一次重新审视。探究活动的开展,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在思想上更是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就像有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美丽的灵魂!生命将会因为你的善良而闪耀着人性的光彩!  《骆驼赋》阅读材料  骆 驼 赋 ⑴31年前,我由北京去青海柴达木当一名石油工人时,便听说了这个故事,它足以让我终生难忘。⑵②1954年,当第一支石油勘探队踏入这浩h„n( )的“生命禁区”时,运载物资、陪伴他们前行的只有“沙漠之舟”──骆驼。⑶一次,一个8个人的勘探小分队在大风中迷了路,他们走了六天,一峰饥渴难忍的骆驼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仰天长啸……⑷驼工向队长苦苦哀求:“给它点水吧,救救它吧。”⑸队长姓葛,他望望乌孜别克族向导阿吉老人,老人望望仅剩下的两桶水,坚定地摇摇头。全队人都明白了,面向骆驼脱帽肃立。⑹队伍行进不足十米远时,那峰骆驼竟顽强地支ch…ng( )起前蹄,毅然站立起来,迈着沉重的驼步,蹒跚着,一步、一步向勘探队走来……⑺驼工再次跪倒在地,失声大哭:“救救它吧……”⑻全队的人都被那驼步声和这嘶喊声震h„n( )得落下了热泪,谁也不肯再向前走一步了。⑼葛队长急了,他仰天长叹一声,甩下一串热泪,从保卫人员肩上取下一支枪,冲天扫了一梭子子弹,大喊:“我的权力是战胜死亡,全队立即出发!”他的声音在戈壁滩的上空回荡。⑽队伍出发了,谁也不敢回头再看一眼那峰骆驼。那峰不屈的骆驼站起来又倒下,倒下又站起来……⑾傍晚,队伍终于找到据点,驼工顾不上吃饭,灌了一桶水,刚要走。阿吉老人拦住了他:“小伙子,不能去,会迷路的。”驼工说:“不会,有月光,我顺着驼印走……”⑿驼工走了,再也没回来。⒀后来,勘探队在一个叫“开特米里克”的地方找到了他。在盐碱滩上,他仰天长卧,已成为不朽的人,上衣撕开,tƒn( )露的胸膛上留下无数条深深的血迹,上衣兜里,只有5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一个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⒁“开特米里克”,蒙语为小山包。队员们在这个小山包上安葬了这位十八岁的年轻人。⒂“开特米里克”,这个沙砾堆就的金灿灿的小山包,深情地包容了这位在青海油田死亡档案里记载的倒在勘探路上的第一个人。他叫范介民。⒃今年秋天,我再次返回我在那里生活了28年的青海柴达木。当我站在“开特米里克”面前时,那峰骆驼又出现在我眼前,我也仿佛听见范介民说:我永远和骆驼同在了。⒄不远处,已建成百万吨的油田,钻塔林立,钻机轰鸣,现代化运输车队川流不息。油沙山下,耸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书写着: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⒅我们来到纪念碑下,凝视着远方。远方,范介民牵着骆驼向我们走来。31年了,他和那峰骆驼一直走向我的心灵深处。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浩h„n( )  支ch…ng( )震h„n( )  tƒn( )露2.如果将本文划为三部分,比较合理的划法是(用“┃”标出)(2分)⑴ 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 ⒃⒄⒅3.文段⑤划线句子写阿吉老人“望望仅剩下的两桶水,坚定地摇摇头”,阿吉老人摇头的原因是什么?(2分)剩下的水只能用来救人4.文段(15)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它表达了作者对驼工崇敬、赞美的情感。(2分)5.通观全文,与文段①在结构和含义上形成照应的一句话是31年了,他和那峰骆驼一直走向我的心灵深处(或本段最后一句)。(2分)6.根据本文内容,请你为范介民写一份“个人简介”(6分)①范介民,②男,③河北人,④由内地至青海柴达木参加石油勘探工作,⑤任驼工。⑥工作仅一个月,⑦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献身,⑧牺牲时年仅18岁。⑨他工作认真负责、忠于职守,⑩是为开发青海油田倒在勘探路上的第一个人,(11)是石油勘探工人的优秀代表。7.本文主人公是驼工,可标题为什么起名为《骆驼赋》?(2分)因为驼工具有骆驼那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积累运用 (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蹂躏       浩瀚   沙砾   蹒跚       猝然   裸露  褶皱       水渍   凝视  2.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填空。(1)这两桶水  (维 惟)系着全队人的生命啊!(2)全队的人都被那驼步声和这嘶喊声,(振 震)撼得落下热泪。(3)葛队长急了,冲天打了一  (梭 棱)子子弹。(4)上衣撕开,裸露的胸膛上  (遣 遗)留下无数条深深的血痕。3.修改下列病句。(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4.示例:莽莽群山,群山莽莽,只有松涛,只有松涛。(二)语言运用4.根据例句仿写。例句:茫茫戈壁,戈壁茫茫,只有黄沙,只有黄沙。仿句:5. 根据本文内容,请你为范介民写一份'个人简介。(150字以内)①范介民,②男,③河北人,④由内地至青海柴达木参加石油勘探工作,⑤任驼工。⑥工作仅一个月,⑦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献身,⑧牺牲时年仅18岁。⑨他工作认真负责、忠于职守,⑩是为开发青海油田倒在勘探路上的第一个人,(11)是石油勘探工人的优秀代表。(三)整体感知6. 本文主人公是驼工,标题为什么起名为《骆驼赋》?因为驼工具有骆驼那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7.有人说,文中的葛队长只重视人的生命,而驼工只顾念他的骆驼,两人都很自私。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这是一道开放题,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他们都不自私。队长指责重大,要根多的考虑队员们的生命安全,不得不忍痛放弃骆驼;驼工自然爱惜他的骆驼,更重要的是,在他眼里,骆驼是忠实的伙伴,是他的朋友,是一条生命,他自然不忍抛弃。 

查看全文

《骆驼赋》同步练习2

三维航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悟―― 讨论释疑――迁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情感。
课堂追踪
一字词积累
1.将下面一段话用正楷字抄写在方格字内,要求①.将句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②.对句中的错别字进行更正。
望着眼前这篇被风沙疯狂róulín的戈壁,小分队的人们仿佛也在睁着枯sè的眼睛哀求:给它点水吧,它还能活……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31年过去了,肖复华面对不到的驼峰,吟唱了一首生命的颂歌《骆驼赋》
②在盐碱滩上,他仰天长卧,已成为不朽的人。
二课堂感悟
3.三十一年过去了,为什么足以让作者铭记终生?
4.面对驼工的再三哀求,队长为什么没有答应驼工,这样做是否绝情,试谈谈你的见解。
5.“上衣兜里,只有5元人民币。这钱是他工作第一个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提升演练
望着远处绵延起伏的阿尔金山,那被风沙撕裂的道道褶皱仿佛也在哀求:给它点水吧,它还能活……可茫茫戈壁,戈壁茫茫,只有沙砾,只有沙砾……
队长姓葛,他望望乌孜别克族向导阿吉老人。老人望望仅剩的两桶水,坚定的摇摇头。全队人都明白了,面向骆驼脱帽肃立。
葛队长挥挥手,示意走吧。可大家的腿像灌了铅,一步三回头……
队伍行进不足十米远时,那峰骆驼竟顽强地支撑起前蹄,毅然站立起来,迈着沉重的驼步,蹒跚的追赶着队伍……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