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案(通用13篇)
《芦花荡》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写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导入: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一、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请自由细读文章,准备复述故事。
2、口述:
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3、分小组总述: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芦花荡》教案(精选14篇)
《芦花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学习运用各种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借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由《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谈起,他们的故事也是发生在白洋淀一带,皆取材于此,都是革命战争题材,也都是小人物英雄故事。走进《芦花荡》去领略白洋淀的风光。
二 检查预习 1 了解作者 先有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作者情况,教师最后补充,放映图片,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强调几个重点知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荷花淀派”、诗体小说。
2介绍背景 以教师补充为主,(放映“背景介绍”)
3检查字词 1)给汉字注音
竹篙 疟子 寒噤 蹿 泅着 仄歪 飒飒 白洋淀 莲蓬 提防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趴下 竹篙 浸透 荷花淀
扒手 蒿草 侵略 绽开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
1、小心防备。( )
2、央求。( )
3、尖锐;锐利。( )
4、技能、本能。( )
5、闲适自得。( )
6、倾斜、歪斜。( )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
三 课文赏析
1 引导学生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包括小说的定义、小说的三要素、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环境。(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可以让自己的赏析有理有据)
《芦花荡》教案(精选13篇)
《芦花荡》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人物学会概括;体味函咏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感受小说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爱国热情
(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
二、教学重点
(1)人物形象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孙犁小说的风格
四、教学流程:
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传奇人物吧,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板书:芦花荡(小说)孙犁
(学生读课题,注意“犁”与“梨”的区别)
(学生读课文提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芦花荡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二、作者介绍:孙犁,(1913-)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摆头),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标上段号。
《芦花荡》教案范文(通用15篇)
《芦花荡》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核心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二、分析课文
1、整体把握:
⑴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⑵环境:
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⑶情节: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⑷主旨:
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芦花荡教案(通用17篇)
芦花荡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二、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芦花荡》教案(精选16篇)
《芦花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测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考虑课后练习,写动身言提纲。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协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泾渭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