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负数》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打下基础。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有时仅仅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了,于是产生了负数。学生在感知了负数的产生之后,由于生活经验,已经见过负数的存在,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温度中,深刻体会了负数的意义,从而为下节课系统认识“正负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一、注重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本节课我就合理采用后者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在记录一组信息时,强烈感受到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能清楚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了,于是体会到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感受符号化的思想,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同时通过生活经验的感知和内化,理解了负数的意义,又沟通了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完整的结构。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查看全文

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负数》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打下基础。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有时仅仅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了,于是产生了负数。学生在感知了负数的产生之后,由于生活经验,已经见过负数的存在,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温度中,深刻体会了负数的意义,从而为下节课系统认识“正负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一、注重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本节课我就合理采用后者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在记录一组信息时,强烈感受到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能清楚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了,于是体会到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感受符号化的思想,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同时通过生活经验的感知和内化,理解了负数的意义,又沟通了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完整的结构。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查看全文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负数比较大小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12册第一单元负数大小的比较(第5---7的例题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数轴和数轴上的数的排列规则。   能力目标:借助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能正确比较负数的大小。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运用负数表示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负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环节提示 教学流程 修改说明   课后反思   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    什么是负数?让学生口头描述对负数的理解,如:比零小的数是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的数等等。 2.    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读一读,说说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30、-5、+12、32、-3、-7、+15 3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温度、海拔高度用正负数来表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好多情况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初步了解正负数的大小,为后面的新知做伏笔                                                                                         负分数、小数大小的比较是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能具体正确德判断             作业的设计主要是为学生能正确掌握负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运用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负数的含义既简单的比较,能在数轴上准确的表示,但基础差的学生对负分数负小数的比较和数轴表示需要老师个别辅导。再就是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差,需要老实设计一些基础而灵活的题。                             探       究       新       知   1.教学例3 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问题一: 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1)    学生尝试画直线表示 (2)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情况。引导学生用数轴表示。 (3)    学生汇报,教师启发  引导 如: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大树——————— ————————  0———————— 师:直线上0右边的数是正数,左边的数是负数。上面这样的直线叫数轴。 问题二: 在数轴上表示出-1.5. (1) 如果你想从起点到-1.5处,应如何运动? (3)    如果从-2处到2处,应如何运动? 小结: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行走时方向相反的路程,确定其中一方向的米数记作正数,则与它相反方向的米数记作负数。   2.教学例4 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1)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从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2)读一读其中的各数 (3)把这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填在表中。 比一比,说一说,这几天最低气温的大小。 引导提问:用什么方式比较容易看出它们的大小? (4)    把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5)    师生共同完成 联系数轴。说一说这一周每天最低气温的大小情况。 (板书)周五 周四 周一 周六 周三 周二 周日          - 8   -6   -4    -3   -2     0    2 (6)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见课后练习) 巩   固   练   习 填空: 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 )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 ),而正数都比0( ),负数都比正数( )。 3.做一做1  2  3 (1)数轴上的数的排列有什么特征? (2)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3)强化练习(如下类型) -1.5()-2.5    -1/2()-2/3 0()-100     -2.35()0.0125 课堂小结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查看全文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认识负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目标: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负数 教学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环节提示 教学流程 修改说明  

查看全文

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负数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打下基础。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有时仅仅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了,于是产生了负数。学生在感知了负数的产生之后,由于生活经验,已经见过负数的存在,于是在这种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温度中,深刻体会了负数的意义,从而为下节课系统认识“正负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这些已学过的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可能在某些地方已经知道了负数的存在。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须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矛盾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上也应尽量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一、注重体现数学知识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本节课我就合理采用后者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在记录一组信息时,强烈感受到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能清楚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了,于是体会到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感受符号化的思想,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同时通过生活经验的感知和内化,理解了负数的意义,又沟通了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完整的结构。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逻辑性。

查看全文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过程:

  (一)、旧知复习

  1、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 、 和 。

  2、底面是 形,它的面积= 。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着它的高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 形。它的长等于圆柱的 ,宽等于圆柱的 。

  4、一个圆形水池,直径是5米,沿着水池走一圈是多少米?

  (二)列式为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指的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 。

  (3)侧面积的练习

  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①底面周长是1.6m,高0.7m。 ②底面半径是3.2dm,高5dm。

  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的 和 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2、圆柱的表面积

  (1)圆柱的表面是由 和 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练习题

  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是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