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语文六年级教案模板(精选2篇)
2023语文六年级教案模板 篇1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喜欢的诗句。
2.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明白两首诗中描写的狐狸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交流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内容。
突破方法:反复朗读,比较感悟。
难点: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的能力。
突破方法: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于狐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或讲述有关狐狸的故事)
2.看来你们对狐狸的看法有些片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关于狐狸的诗,你的看法一定会有变化的。
3.出示课题《诗二首》。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诗二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
3.班内汇报。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感知诗的内容。
《狐狸的清白》中的狐狸是虚伪、贪婪、奸诈的`。
《可爱的狐狸》中的狐狸是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思考:《狐狸的清白》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虚伪、贪婪、奸诈?《可爱的狐狸》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可爱?
语文六年级教案(精选12篇)
语文六年级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欣赏方法欣赏课文。
2.积累词语,会用刚刚转眼间、最、特别是更是,懂得比喻、拟人,对称等修辞的特点和运用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学会欣赏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准备
分好小组,配乐两段,投影片七张(其中文字片四张),小黑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如果说庐山云雾以其特有的多变、多情、多彩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那么,课文(庐山云雾)就宛若一件精美的艺术晶,任我们玩赏、品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半是仙境、一半是人间的庐山,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
出示幻灯片:美丽的庐山云雾
二、初赏课文。
1.师配乐朗读(庐山云雾》(第三自然段),学生闭眼欣赏,体会美感。
2.像这样美的景物、美的文章就值得我们去欣赏。今天,我们将要上一节语文欣赏课。
3.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①词语、句式、段式、节奏
②划、议、读。
三、分赏课文。
(一)师生共同欣赏(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生晶词赏句,用。。。标出好词,用一标出好句,并想一想为什么写得好?
2.师生共同欣赏。
(生漫谈,师整理)
(1)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a.这句话写出了云雾的什么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b.训练。
把句子补充完整:
庐山云雾______,刚刚______,转眼间______。
六年级上学期英语教案(精选2篇)
六年级上学期英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句型: What are you doing?
2. 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
3.设置关于做什么的对话。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图片,微机及相应媒体资料等。适当也可准备一些图片,如:读书、踢足球、看电视等。
●教学步骤
Step 1 Revision
Duty Report汇报完必说的内容后,让同学们自由提问,或值日生向全班同学提问。如:Whatre you doing? Im reading the book. Whats she doing? Shes drawing. Whats he doing? Hes eating. Whatre they doing? Theyre doing homework.等。
Step 2 Presentation
1.找一个学生到前面表演一些动作,如睡觉、做饭、找东西等,从而引出单词sleep,cook和词组look for,学过单词之后,再问这个学生What are you doing?然后问全班同学 Whats he/she doing?帮助他们答出 He/She is sleeping/cooking.等等。
2.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看黑板。提醒同学们:Were looking at the blackboard. 或让学生们看书,让他们说出 We are reading the book. 然后问他们Are you looking at the blackboard?/ Are you reading the book? 引导他们说出Yes, we are. No, we arent.
Step 3 Practice
看媒体资料1-21-4.asf
听声音后,让同学们模仿影片,两个人一组自编动作和对话,然后向全班展示。展示时,让其他组的同学记录下展示对话组的对话内容。然后,由教师统一帮助学生们改正一些词语、句法的错误。最后,每组学生将本组记录的内容交到教师处,教师修改后,下节课返给学生们。
语文六年级教案(精选17篇)
语文六年级教案 篇1
一、教学大纲对本年级本学科的基本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朗读方法,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2)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3)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搜集材料并养成习惯。
(4)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2.汉语拼音。
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继续练习钢笔字、毛笔字。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3)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4)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6.习作。
(1)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2)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苏教版练习2的教案设计(精选2篇)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苏教版练习2的教案设计 篇1
1.指导练习第4题。
(1)指名读题、审题。说出题目有哪几个要求。(①重读课文。②思考各篇课文的写作目的。填空答题。)
(2)速读三篇课文,思考各篇课文写作目的。小组讨论——课堂交流——完成作业。
参考答案:
《数鸡》赞颂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
《梳羊角辫的小姑娘》赞扬小姑娘做事认真、实事求是、诚实、有礼貌、乐于助人、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好品质。
《才能来自勤奋》说明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2.指导练习第3题。
(1)审题,明确题意。(要点:①在填空格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②体会填上的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即这些词表达出什么。)
(2)按课文内容填上动词。交流检查。
(3)指导理解填人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读(1)、(2)两句,说说填人的动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描写我怎么数鸡的。)
②怎样的“数”叫横数竖数?请演示动作。
联系句子说话,这个词写出了什么?(由于鸡太多,我反反复复努力数鸡。)
③动作演示“开门”、“放”一只、“数”一只。说明这些动词的作用。(写出了无论如何要把鸡数清楚的态度。)
④运用学到的方法,了解动词描写什么。(想象或演示动作,体会作用o)说说第(3)句动词的作用。(写出了小姑娘用尽力气帮助售货员推车。)
(4)小结。说出这道题的训练有什么意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词语对句子表达起的作用;写作时要准确用词。)
3.指导阅读短文。(第7题)
(1)审题。阅读这篇短文有哪几个要求?(①联系句子,解释多义字“焦”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②领悟〈拔苗助长〉的写作目的。)
关于六年级的数学优秀教案(精选2篇)
关于六年级的数学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按比列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列分配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2、培育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析按比列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说出本班上学期的人数(男生:15人、女生:10人)
男生与女生的比是:( ) 女生占全班的人数的:(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和二年级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清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清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应用题,分谁?怎么分?
六年级和二年级承担同样多的卫生任务,合理吗?能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 ,两个班清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1)教师提问:分谁?怎么分?求的是什么?
(2)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3)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4)比较思路:A求出总份数。B各部分的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C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2、教学例3
(1)提问:
A、这道题与前面的题有什么区别?
B、分配的是什么?按什么来分?
C、怎样计算各班载的棵树占总棵树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并检验。
3、小结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道例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