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高一历史学案
历史: 专题二 第2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学案(人民版必修一)
复习:1840年以来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发动了哪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并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几次战争的画面。)
通过预习及学习应掌握: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时间 结果
意义 。
2、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和 都力图向中国 新疆扩张势力,竟相勾结和支持 政权,企图利用它来达到期支解中国新疆的目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方针是“ , ”除伊犁外,新疆重回祖国怀抱是在 年。新疆设立行省是在 年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理科)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业水平要求:
1、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a、内容:周王把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同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b、作用:加强周王对地方的统治,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c、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分封制无法实行。
d、特点:“分封诸侯,以藩屏周”,用分封诸侯的方法,巩固统治。
2、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a、内容: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办法,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王赢政认为自己比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功劳大,各取一字而成皇帝,皇帝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统治者专用称谓。
4、了解郡县制的建立:
春秋时,诸侯国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行政机构,初有36郡,后有40余郡。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最高的长官是守,县分大小分别称令、长,均由中央任命。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可以修改的几处地方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可以修改的几处地方
多年未教高一了,开学初我怀着轻松的心情领取了教材,是历史必修1。这本书可以说完全颠覆了老人教版,不仅体例变了,内容也有不少的变化。心想,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我得好好践行我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先前也并不是没有接触过新教材,只是人在高三,时间上不允许,加之并非教学用书,所以看的不细、研究不够。
我是喜欢研究教材的,当然主要是出于教学的需要,并非要对新课程教材挑剔,更不是要与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叫板”。就我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即从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有下列几个问题,可以修改以臻完善:
1.第2课课题:不恰当
课题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修改为“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理由:“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在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属于中央,地方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简而言之,是讲中央怎样管理地方的。但实际上,本课以将近一半的篇幅介绍了君主专制,即皇权与中央机构。这样,不利于教师向学生解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容易使学生产生两个错误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就是中央集权制度
2.第3、4课的内容划分:混乱
第3课课题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分为“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第4课课题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分为“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可以修改为:第3课课题“中央集权的发展”,分为“汉至宋中央集权的变化”“元明清中央集权的加强”“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第4课课题“君主专制的演进”,分为“汉至宋君主专制的变化”“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根据课题与目,再对教材中的有关具体内容进行调整。
高二文科历史必修II(第五单元)课堂导学
单元知识体系
背景
准备: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标志:《布雷顿森林协定》签订
影响
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
行的成立(宗旨、规定、标志)
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影响
背景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导学案
扬中树人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课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时间: 25 分钟
【目标导航】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自主构建】
【重难点讲解】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②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当时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只有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才能增强国防力量;③因为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①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必要性:a、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首先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b、1950年土地改革建立的农民土地私有制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小农经济自身的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使小农经济易破产、分化。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相比,是一种落后的、剥削的经济;b、资本主义私有制难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性,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真题再现】
1.(xx年,江苏单科,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
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
2016高二历史必修二会考复习
【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a a)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牛耕技术春秋战国出现 → 汉代普及耦犁 → 东汉一牛挽犁 → 唐代曲辕犁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
战国:李冰(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郑国(郑国渠,关中平原成为沃土);
关中农民:“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
王景:东汉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 b)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发展(a a)
商代:专职养蚕人员相当重要
汉代:①技术水平高: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禅衣;②通过丝绸之路外销地中海地区;“丝国”
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对纺织业工艺进行了革新,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代:①棉纺织业普及
②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
纺织原料:麻和葛 → 丝绸 → 棉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
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生产规模相当大;大多作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与秩序
汉代:生产形式:官营;
燃料:煤炭;
供风形式:人力(皮囊)—畜力(马排)—水力(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