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9篇)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
5.1.2 《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精选17篇)
5.1.2 《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篇1
使用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一7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量出到l00米的实践活动,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从新贾桥沿方塔街走到华联,再到娱乐中心,沿操场走1圈(200米),看看用了多少时间?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常熟到苏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常熟到苏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5.1.2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通用13篇)
5.1.2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五册P、45——P、47
教学目标 :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 运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学会用千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地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和认识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
一、谈话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学们!在长度单位家族中,你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呀?(贴出:毫米、厘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
2、同学们走1米大约是几步呢?
请看录象:
(一个小朋友测量,一个小朋友走。)
提问:再想想,走100米,大约是几步呢?(200步)
照这样计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谈话:我们老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 米,你们走一圈大约是几分钟?走一圈是3 分钟,那走5圈大约需要几分钟?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大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他们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又一个成员(贴出:千米)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贴出km)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精选12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千米,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千米观念的建立。
课前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一走100米长的一段路,感知100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复习引新,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师: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这几个长度单位排排队吗?(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能跟我们说说这“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各有多少长吗?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好!请你填一填
出示:练习纸第一题——10毫米=( )厘米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600厘米=( )米
说说最后一题你是怎样想的?(指名说、同桌说)
创设情境
师:胡老师前几天骑车回家,过了楼岩桥头,在山岭处看到一块很高的路牌,上面写着“距离尚田还有3km”。同学们,这“km”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千米!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
揭题:我们今天就要来具体认识“千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
板书:千米的认识
简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测量较长路程时,我们就需要用到这个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联系生活,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师:看到“千米”这两个字,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千米有多少长、千米和米之间有关系吗……)
《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一8页.
教学目的:
1.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了解汽车一小时要跑很远,公路上里程牌标志有多远和汽车时速限制标志,走一走学校田径场的跑道一圈长有多长,学校跑道跑两圈半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口答)
①做一做: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双人书桌的长度是120( ).
2,旗杆的高度是300( ).
3,有一项田径比赛是200( )跑.
②填空:
2米=( )分米
60厘米=( )分米
300厘米=( )米
二,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它在们实际生活中有那些应用
1,认识千米的实践活动的安排
汽车一小时要跑很远
公路上里程牌标志
汽车时速限制标志
2,认识1千米有多长.
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4,(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50米,沿操场(一圈25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