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精选17篇)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

  设计意图:本节课安排在学习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连加连减在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经出现过,所以把重点应放在怎样列竖式计算和合理计算。通过商店买帽子这一熟悉的情景,再加上美丽的帽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三顶帽子的价格可以求出一共多少元。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比较自然。接着再进行讨论列竖式的方法,可以用三种竖式来计算,强调基础性。三顶帽子的价格分别是28元、35元、22元。由于28+22可以凑成50(整十数),三顶帽子一共多少元列式时可以先把红帽子和灰帽子的钱数加起来,再加绿帽子的钱,比较方便。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的空间。

  学习连减时就是把连加的例题改变一下,因为学生已经有基础,不会感到很困难,强调连减的竖式不能把三个数叠起来。整堂课让学生讨论、比较、反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2.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连加 情境式引入

  1.(出示课件) 例题 鞋帽商店里有红帽子每顶28元,绿帽子每顶35元,

  灰帽子每顶22元。王阿姨买这样三顶帽子一共要多少元?

查看全文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

  设计意图:本节课安排在学习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连加连减在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经出现过,所以把重点应放在怎样列竖式计算和合理计算。通过商店买帽子这一熟悉的情景,再加上美丽的帽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三顶帽子的价格可以求出一共多少元。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比较自然。接着再进行讨论列竖式的方法,可以用三种竖式来计算,强调基础性。三顶帽子的价格分别是28元、35元、22元。由于28+22可以凑成50(整十数),三顶帽子一共多少元列式时可以先把红帽子和灰帽子的钱数加起来,再加绿帽子的钱,比较方便。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的空间。

  学习连减时就是把连加的例题改变一下,因为学生已经有基础,不会感到很困难,强调连减的竖式不能把三个数叠起来。整堂课让学生讨论、比较、反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2.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连加 情境式引入

  1.(出示课件) 例题 鞋帽商店里有红帽子每顶28元,绿帽子每顶35元,

  灰帽子每顶22元。王阿姨买这样三顶帽子一共要多少元?

查看全文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精选4篇)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26—2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笔算:25+37=    45-18=

  二、 情境引入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三、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师:像这种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加号的加法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板书)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1、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28          62                                           +34        +23

查看全文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周文清

  课题:连加连减

  教学要求与策略方法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清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策略与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连加、连减的课件   小棒     三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二、探究体验

  1、学习连加

  师:谁能说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原来。。。先。。。又。。。)

  板书问题: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2+3=6

  先用一只手遮住+3,让学生算1+2=3(板书3),再用手遮住1+2,提示用3+3=6(板书6)。

  说明象这样连着加就叫连加。板书:连加

  2、学习连减

  师: 出示课件(飞机图),让学生看图上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看看图吧。  

  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自主说话。(原来。。。先。。。又。。。)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围绕“还剩几架?”这个问题加以解决。使学生明确:先飞了1架用减法,又飞了2架还是用减法。

查看全文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精选7篇)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

  设计意图:本节课安排在学习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连加连减在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经出现过,所以把重点应放在怎样列竖式计算和合理计算。通过商店买帽子这一熟悉的情景,再加上美丽的帽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三顶帽子的价格可以求出一共多少元。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比较自然。接着再进行讨论列竖式的方法,可以用三种竖式来计算,强调基础性。三顶帽子的价格分别是28元、35元、22元。由于28+22可以凑成50(整十数),三顶帽子一共多少元列式时可以先把红帽子和灰帽子的钱数加起来,再加绿帽子的钱,比较方便。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的空间。

  学习连减时就是把连加的例题改变一下,因为学生已经有基础,不会感到很困难,强调连减的竖式不能把三个数叠起来。整堂课让学生讨论、比较、反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2.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连加 情境式引入

  1.(出示课件) 例题 鞋帽商店里有红帽子每顶28元,绿帽子每顶35元,

  灰帽子每顶22元。王阿姨买这样三顶帽子一共要多少元?

查看全文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周文清

课题:连加连减

教学要求与策略方法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清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策略与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连加、连减的课件   小棒     三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二、探究体验

1、学习连加

 师:谁能说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原来。。。先。。。又。。。)

板书问题: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2+3=6

   先用一只手遮住+3,让学生算1+2=3(板书3),再用手遮住1+2,提示用3+3=6(板书6)。

说明象这样连着加就叫连加。板书:连加

 2、学习连减

    师: 出示课件(飞机图),让学生看图上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看看图吧。  

    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自主说话。(原来。。。先。。。又。。。)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围绕“还剩几架?”这个问题加以解决。使学生明确:先飞了1架用减法,又飞了2架还是用减法。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