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32+7= 30+23= 21+7=
40+35= 28+60=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lash动画。内容是刚开学不久,值周老师到一年级教室清点人数。老师问班长王明:“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学?”王明说:“有23个男同学,25个女同学。”老师问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动画暂停,老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明是不是这样做呢?继续播放动画。老师板书题目和算式。用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师问:“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23+20=43 43+5=48或者20+25=45 45+3=48 20+20=40 5+3=8 40+8=48。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32+7= 30+23= 21+7=
40+35= 28+60=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lash动画。内容是刚开学不久,值周老师到一年级教室清点人数。老师问班长王明:“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学?”王明说:“有23个男同学,25个女同学。”老师问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动画暂停,老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明是不是这样做呢?继续播放动画。老师板书题目和算式。用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师问:“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23+20=43 43+5=48或者20+25=45 45+3=48 20+20=40 5+3=8 40+8=48。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教具准备: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口算并说出算法:32+7= 30+23= 21+7=40+35= 28+60=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一)动画激趣,导入新知。出示flash动画。内容是刚开学不久,值周老师到一年级教室清点人数。老师问班长王明:“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学?”王明说:“有23个男同学,25个女同学。”老师问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动画暂停,老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明是不是这样做呢?继续播放动画。老师板书题目和算式。用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师问:“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生1:口算法:23+20=43 43+5=48或者20+25=45 45+3=48 20+20=40 5+3=8 40+8=48。生2:摆小棒法。先摆2捆零3根再摆2捆零5根。最后合计4捆零8根。学生边说边演示。“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2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是伴随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2、 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并在与他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算法,还能根据算式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算法进行计算。
3、 在应用知识的同时,活化知识,形成技能,提高素质。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实验小学二年二班的学生,很巧的是:老师在长春岭镇中心小学也教二年二班。所以我有个想法,我们两个班一起去动物园参观好吗?刚才我和你们班主任研究了一下,把所有同学分成4个组:(1)43人(2)39人(3)46人(4)41人,这么多人怎么去呢?
(从多种方式选择最实际的一种,即坐客车方便而且便宜。)
师:老师也同意坐客车去,而且把大客车都雇来了。(教师边贴客车模型边说明) 每辆车有85个座位,我雇来两辆车,怎样乘车比较合理?(学生说出两个组乘一辆车后教师马上追问)你想让哪两个组合乘一辆车?(讨论后设计以下三种方案)
(一) 43+39 (二)43+46 (三)43+41
41+46 39+41 46+39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通用3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 篇1
【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p39-40
【教材简解】
这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此外,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例题以两个小朋友购买玩具火车和汽车为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口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想想做做”一个安排了7道题。以达到巩固和拓展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目标,并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计理念】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重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选择合理的算法;重视学生的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精选2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39页—4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组织口算
65+20 22+7 35+8 50+47
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这是一家商场的玩具柜,如果让你任意挑选两个玩具,你会怎么选?
师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
板书:火车+小轿车 火车+公共汽车 小轿车+公共汽车
2、探究新知
(1)讲解44+25
指名口答选购火车+小轿车的算式与结果,并说出你是怎么想。
(2)讨论算法
①4+5=9 40+20=60 60+9=69
②44+5=49 49+20=69
③44+20=64 64+5=69
④25+4=29 29+40=69
⑤25+40=65 65+4=69
(3)分析交流
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简便,你就用哪一种方法。
(5)讲解44+38
指名口答选购火车+小轿车的算式与结果,并说出你是怎么想。
(6)讨论算法
①4+8=12 40+30=70 70+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