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通用16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习数学,让学生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比较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课本8页主题图,例3主题图
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第8页主题图)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每辆车准成70人。
师:下面发生了一件事,你们能帮忙解决吗?仔细看!
(出示11 页例3的二(1)班和二(3)班的乘车图)
师: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二(1)班和二(3)班想合乘一辆车,能坐下吗?
师:怎么算?
生独立思考并列式36+35= (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先用小棒摆一摆。
师:在36根小棒下面放35根小棒怎么放?
生:上面10根一捆,3捆再有6根,下面10根一捆,3捆再有5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好小棒)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精选15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借助课本上的情景图引出计算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掌握计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去参观?
(媒体出示课本第8页的主题图)
生:学校安排二(1)、二(2)、二(3)、二(4)班的同学去参观。
师: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这可把老师给难住了,大家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能)好,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想好后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1:我认为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3)班和二 (4)班的同学再合乘一辆车。
师:还有不同的乘车办法吗?
生::我认为二(1)班和二(4)班的同学也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2)班和二 (3)班再合乘一辆车。
师:谁还能想出其他乘车办法?(学生观察后没有再举手)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乘车办法,这些办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好!)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生: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 70人。
师:好,下面我们先来对第一种乘车方案的第一个问题进行验证。请你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结果来,当然了,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算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精选8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5-17例1以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探索并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
2、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并说出算法
二、情境创设
1、出示教材图片
2、介绍一些野生动物,随即进行爱护野生动物思想教育
3、活动设计
活动1——探索算法
出示第15页统计图提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自己独立思考
学习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着重突破“十位满十”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活动2——巩固算法
出示练习四第3题的主题图
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小组交流,说出算法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做一做1、2题
2、练习四1、2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范文 篇1
一、说教材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渗透估算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以课本主题图为教学情境,自然提出数学问题,在口算的过程中交流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会口算的多样性,同时也比较、发现最优化、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确算理。在练习、解决问题中体会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创设“先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最喜欢去哪玩?引出鸟岛主题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学生生活中现实、有意义的生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产生迫不急待的积极的“探究心向”。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精选11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想想算算”,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的态度和初步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新
1、 口算下面各题。
53+20 36+40 28+30 57+20
76+3 43+2 65+2 31+4
57+8 76+6 48+5 29+4
提问:口算时,十位上的数要加在哪一位上?个位数呢?
2、 口算。
(1) 做第3页复习题。
(2) 口算下面各题。
24+30+5 36+40+3 27+10+5 57+20+8
3、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新课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通用7篇)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1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然后通过全班交流,老师的点拨完成了教学任务。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时,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得出正确答案。
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不同观点碰撞中产生绚烂的火花,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考交流习惯。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2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起学生兴趣,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