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楞次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的探究式--江苏省射阳中学 蒋红

一、--的思考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虽然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算会学,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亦难以得到进一步培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笔者结合平时的实践,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要选用最简单的实验装置,最明显的实验现象,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教师用来作为铺垫的实验现象,然后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另一个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思考。

如图1,a和b都是很轻的铝环,a环是闭合的,b环是断开的。

问题1: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分别靠近a环和b环时,环中有无感应电流?为什么?

问题2: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靠近a环和远离a环时,分别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条形磁铁在靠近或远离a环时,与a环间是“引力”还是“斥力”?

问题3:能否根据“吸引”和“排斥”来判断当条形磁铁的某一端在远离和靠近a环时,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查看全文

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楞次定律的--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

  3、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4、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

  1、计算机、电视机(或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  

五、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复习:

  1、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电脑演示例题:请同学回忆右手定则的内容,并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所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引入:

  电脑设置新情景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如果用其它方式改变磁通量,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新课教学

(一)、通过旧知识给出新结论:

  即利用右手定则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给出结果:

  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二)、学生实验:实验内容见附表一.

实验准备

  1、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搞清螺线管导线的绕向.   

  2、通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电脑的演示,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相一致.

  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现在,我们再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由于电流方向和它所形成的磁场方向是有确定的规律的,因此,如果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便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