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教案

时间:2025-04-05

《敕勒歌》教案(通用15篇)

《敕勒歌》教案 篇1

  (一)看图画导入课题。

  1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光盘。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解题。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学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习。

  3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五)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再次出示图画,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2小组选代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

  (六)指导写字。

  (七)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上一篇:《窃读记》教学设计

  下一篇:《敕勒歌》教案2

《敕勒歌》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查看全文

《敕勒歌》教案(精选13篇)

《敕勒歌》教案 篇1

  课文内容: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查看全文

敕勒歌教案(精选13篇)

敕勒歌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查看全文

《敕勒歌》优秀教案(通用13篇)

《敕勒歌》优秀教案 篇1

  (一)看图画导入课题。

  1 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光盘。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 解题。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 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 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 检查识字情况。

  4 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 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 教师针对学生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 学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习。

  3 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五)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 再次出示图画,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2 小组选代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

  (六)指导写字。

  (七)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敕勒歌》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查看全文

《敕勒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作业:
1、解决生字,熟读课文。
2、根据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对草原的热爱。
二、背景资料:(投影)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三、诗歌朗读:
1、听范读录音。
2、学生自己读,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气语调。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简单评议。
四、问题探究:(投影)
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个比喻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查看全文

《敕勒歌》教案1

(一)看图画导入课题。
   1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光盘。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解题。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