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

时间:2025-04-05

《蜡烛》教案汇总(精选15篇)

《蜡烛》教案汇总 篇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课文中圈出来的会认字6个,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并能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运用探字理、比较、小窍门、部件记字等多种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观察字帖,并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写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2个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能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词卡、图片、

  学具:学具袋

  教学流程:

  一、直观趣引、巧妙复习。

  师:(出示课件“红蜡烛”)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蜡烛。

  师:出示“蜡烛”两字(目的:复习字词,引出课题)读词,出示“红”,齐读,板书课题。

  回顾课文,同时引出点花炮的`三个小动物:乌龟、黄鼠狼、野猪,(出示图片)。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胆小的乌龟、黄鼠狼和勇敢的野猪是怎样点花炮的。

  二、主动体验、夯实认读。 1.抓词带段、巧解词意。

  师:看课文的第四个自然段,指生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最后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决定由谁来点花炮的?

  学生回答:“抽签”。

  做“抽签”小游戏,(目的:体会“抽签”的意思的同时,引出课文内容。)抽到“读”的就来读课件出示的句子:“大家决定抽签——抽着“去”的就去点

  花炮。”

  认读“抽签”,多种方法学习“抽”。 2.整体认读,快乐体验。

查看全文

蜡烛教案(通用15篇)

蜡烛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蜡烛的作用及用途。

  2.观察蜡烛在不同材料上的凝固状态。

  3.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蜡烛、打火机、纸、理石板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让小朋友们猜出谜底是蜡烛。

  2.出示蜡烛并且观察蜡烛,发现蜡烛遇冷水凝固的现象,观察蜡烛油在不同材料上的凝固状态。

  3.讨论举出蜡的3种不同用途。

  4.会制作两种不同的蜡烛花,点燃蜡烛,让蜡烛油滴在水、纸、布、理石板上,发现它的变化。

  5.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并独立创作一幅蜡染画。

  活动延伸:

  1.在家里与妈妈一起创作小蜡烛,找一个灌装的饮料桶,把蜡和蜡笔削入桶中;

  2.加热并搅拌里面的.蜡和蜡笔,使之熔化;

  3.把熔化的蜡液倒入好看的容器中,放入棉线做烛芯;

  4.冷却后好看的蜡烛就做成了。

  科学乐园:

  生活中蜡的妙用可真不少,如:小蜡笔、制作蜡像、防水密封,还能去除房间里的异味等作用。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查看全文

《蜡烛》教案(精选15篇)

《蜡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

  教学准备

  1、预习生字词。

  2、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间最美是真情。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上演着无数的美好情感的故事,例如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更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瓦砾(lì) 地窖(jiào) 舀(yǎo) 鞠(jū)躬 名副其实 颤巍巍

  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课文

  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查看全文

《蜡烛》教案(通用12篇)

《蜡烛》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作品刻画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文中只有关于她的动作描写,没有语言描写。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并从字里行间体味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揣摩语句意思。

  2、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3、领会战争的残酷,体会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语句意思。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把握记叙要素。)

  三、粗略探究

  1、读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动不已,请找出来,在小组中讨论。

  2、学生找出自己感动的片段并朗读、分析。

  3、老师总结:感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⑴题材感人:

  战争、炮火、蜡烛、烛光等。

  ⑵事件感人: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在坟头上的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精细探究

  1、教师指定探究问题:

查看全文

《蜡烛》教案(通用15篇)

《蜡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掌握其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和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⑷整体掌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能力目标:

  ⑴掌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⑵掌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揣测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掌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发生的。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掌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

  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掌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掌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发生的奥妙,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布置】

  1课时。

查看全文

《蜡烛》优秀教案(精选13篇)

《蜡烛》优秀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3 蜡烛

  西蒙诺夫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