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教案

时间:2025-04-05

《昆虫》教案(精选15篇)

《昆虫》教案 篇1

  活动一:《我喜欢的昆虫》

  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的昆虫,尝试对昆虫进行分类活动。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昆虫。

  3使用鲜艳的色彩画出喜欢的昆虫。

  教学准备:

  有关昆虫的VCD片、昆虫标本、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

  1、播放有关昆虫的VCD,出示昆虫标本、图片

  幼儿观看VCD,昆虫标本、图片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

  2、幼儿讨论

  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昆虫,比一比谁知道的昆虫多。

  3、对常见昆虫分类

  幼儿尝试进行分类活动,按会飞的、会爬的、泥土中的昆虫进行分类

  4、画昆虫

  引导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昆虫画出来。重点指导幼儿在涂色时,使用鲜艳的色彩。

  5、欣赏绘画作品

  幼儿之间相互欣赏自己的画。

  活动二:《昆虫

  教学目的:

  1、知道昆虫的本领,增强幼儿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

  2、知道昆虫的生活习性,以及昆虫与植物、人的关系。

  3、运用各种美工材料制作昆虫、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各种昆虫小卡片

  2、笔、纱布、剪刀、胶水、枯树叶、竹枝、布等材料

  教学过程:

  1、幼儿自由讨论昆虫都有哪些本领。

  2、教师向幼儿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昆虫与植物和人之间的关系

  3、向幼儿介绍:哪些虫子是害虫?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它们?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益虫和消灭害虫?

  4、教师出示各种昆虫的小卡片,请幼儿按益虫、害虫进行分类活动,比一比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对。

  5、讨论消灭害虫的方法

查看全文

《昆虫》教案(精选15篇)

《昆虫》教案 篇1

  通过前阶段的活动,幼儿对周围的“虫”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这些小生物的称呼,也从以前笼统地称为“虫”逐渐具体化,能根据外形特征,正确地叫出学名。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幼儿,除了能正确命名以外,我们也要求他们能根据一定的科学分类方法将这些虫虫归类,看看哪些是昆虫,哪些则是“昆虫的朋友”,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能力要求。

  活动的考虑与设计思路:

  对于昆虫的定义,大部分孩子是陌生的。如何在给予幼儿科学知识的同时,避免过多的说教和灌输呢?作为教师要在活动的形式上多下功夫,多给予幼儿自己操作、探究的机会,让幼儿在充分的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辨别,逐步加深对昆虫的定义的理解,并能用此来解决问题。

  知识点:

  1、昆虫都具有头、胸、腹和三对足,这是它们的判断标准。

  2、蜘蛛、蝎子属于蛛形纲,蜈蚣是多足类,西瓜虫(潮虫)属甲壳类,它们和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是昆虫的朋友。

  3、蚯蚓和蜗牛属于软体动物。

  一、活动准备:

  1、仔细倾听科学童话,了解内容,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

  2、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据此作出判断。

  3、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勤于动脑,认真思考。

  二、活动准备:

  1、各类虫虫的玩具模型或图片:如蚂蚁、蜜蜂、蚯蚓、蜈蚣、蜘蛛、蚕、螳螂等

  2、家园共同收集多种废旧材料,如包装袋、吸管、塑料瓶等,用来制作昆虫。

  三、活动过程:

  1、什么是昆虫

  (1)(出示各类虫虫的玩具模型:如蜘蛛、蚂蚁、螳螂、蚕、知了、蝈蝈、蜈蚣等)“它们中那些是昆虫?”

查看全文

《昆虫》教案(精选16篇)

《昆虫》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有个姑娘真美丽,身穿一件花花衣,拍拍翅膀飞呀飞,百花丛中忙不停。”

  1、揭开谜底。

  2、说出除蝴蝶以外的一些昆虫,并讲一讲它们的样子。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照片,了解大自然中各种昆虫的外形特征。

  2、和学生一起看昆虫生活资料的影碟,了解昆虫。

  3、讨论昆虫的特征。

  特征:触角、翅膀。

  4、看昆虫标本,比较昆虫翅膀上的'图案。

  5、揭示左右两边相同的图案叫对称图案。

  三、实践操作的要点指导:

  1、选定自己喜爱的昆虫,并确定它的形状。

  2、拿作业纸并将它对折,然后画出你喜爱昆虫身体一边的图案。

  3、用剪刀沿外轮廓线剪下对称形。

  4、进行涂色,保持左右两边相同,使其成为对称图案。

  四、评价建议:

  请我们的“昆虫朋友”一起在花丛中飞舞,互相看一看谁的翅膀上的图案最漂亮。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时内容。

  1、作业表演。

  2、观看昆虫生活资料的影碟。

  3、说说昆虫的生活环境。

  二、实践操作的要点指导:

  1、根据已制作过的昆虫图案,为它们添加环境。

  2、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立体的环境或画出来都可以。

  3、可以小组合作,将不同的昆虫朋友放置在一个环境中。

  4、让学生模仿昆虫飞行,并想象他它们交流的语言,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评价建议:

  选画面完整或有立体环境的作业进行展示表演。

  课后记

  因为本课的题目是“我和昆虫”,所以光画昆虫是不行的。因此在分析完几种常见昆虫的特点后,我问:“谁能把它们画在黑板上?”待五位同学画完昆虫后,我便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边迅速的在他们的画面上添加上“我”,如:我拽着蜻蜓的尾巴飞上天,我和螳螂比拳法等等,同时简单的添加花草等背景。学生们在笑声中明白了:“原来‘我’和昆虫之间可以发生这么多事情呀!”我又顺势启发学生观察画面的主次、前后、遮挡等关系。经过这样的师生共同作画,学生在独立作画时画面充实完整,有情境。

查看全文

《昆虫》教案(通用3篇)

《昆虫》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特点,初步认识昆虫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蝴蝶等昆虫。

  学具准备:

  1.每人捉一些当地常见易捉的各种小虫子;

  2.每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让大家捉虫子,都带来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捉虫子的任务;二是看看学生带来了哪些虫子,带来了多少虫子。让学生带来一部分虫子,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2.再看看桌子上摆的是什么?猜猜看,这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虫子)

  3.这堂课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设计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二、探讨创设情景

  (一)提出问题

  1.你桌面上有哪些虫子?

  (让学生说出各自带的虫子的名称,增加对虫子的熟悉程度,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一次捉虫子的情景以及回想这些虫子的生活习性的情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想像力,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

  2.按照学生的回答,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依次出示各种小虫。

  (通过放大的虫子逼真有趣,既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

查看全文

《我和昆虫》教案(通用5篇)

《我和昆虫》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特点,知道表现主题的方法。认识对称的基本特点,发现昆虫的对称。

  应会:体验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快乐,通过观察,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不同种

  类的昆虫。利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表现有情节的“我和昆虫”。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有趣的昆虫,大胆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培养学

  生的想像能力和表现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培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充分发挥想像力。抓特点表现昆虫。训练组织:

  画面的能力。

  学习材料:

  彩笔、油画棒、彩色纸、废旧广告纸、挂历纸、报纸、剪子、胶水……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准备: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如图片、书籍或者网上下载昆虫

  的资料。每人了解一种昆虫(名称、形状、颜色、花纹),并能介绍给大家听。

  1、组织教学:集中注意力,提要求。

  2、讲授新课

  让我们先了解昆虫——板书课题一部分:昆虫。

  (1)引导学生观看。(展示部分昆虫)

  提示:你知道片中昆虫的名称吗?可以边看边说出名称。

  (2)布置学生介绍昆虫资料。

  同学们准备了大量有关昆虫的资料,谁能展示、介绍资料?

  教师介绍:昆虫标本

  (3)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变化过程。组织小组讨论——“说一说昆虫变化的过程”。

查看全文

《装满昆虫的口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装满昆虫的口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设计意图: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主体课文。这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小事例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句的朗读,去感受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教学重点、难点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装满昆虫的口袋是谁的?(法布尔)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认识法布尔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法布尔有什么特点呢?(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迷恋昆虫)

  2、看,课文一开头就写到这一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第一自然段是怎样讲的。

  3、齐读首段。

  4、齐读中心句:法布尔让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品读课文

  (一)

  1、师:是啊,法布尔对大自然里的昆虫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课文告诉我们,法布尔迷恋哪两种虫子呢?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