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跳高》教案(通用13篇)
《跨越式跳高》教案 篇1
学生:水平三(五年级)
人数40人
教学内容
蹲踞式起跑
教学重点
能初步学会蹲踞式起跑的动作。
教学难点
协调用力,快速起动。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蹲踞式起跑用力蹬地、快速起动的动作方法。
2.通过多种快速起动与低重心跑动的学练形式,体会起动时身体协调用力过程,发展身体灵活性和动作协调性。
3.参与“群龙传木”游戏竞赛活动,获取同伴间协同互助的经验,具有勇于竞争的品质和合作进取的意识。
顺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强
度
组织学练形式
开始与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
指定集合地点,向学生问好;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体委整队集合,向教师问好;见习生随堂听课。
1
组织:先四列横队,接着成体操队形散开。如图1所示,达到热身的效果。
2、准备活动
游戏:石头剪子布,钻山洞,活动关节与叫号取木。
教师语言引导学生参与游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快速起动,充分热身。
认真学练,思考并提升游戏的技能性;快速而又准确的完成游戏。
5|
8
小
基本部分
3、学习蹲踞式起跑
起跑器位置:
一脚半、一拳、一小腿。
动作方法:
起跑线后深呼吸;
各就各位做蹲踞;
预备口令膝提起;
信号响后蹬离“器”。
讲解、示范蹲踞式起跑动作;组织学生徒手模仿练习。
组织学生起跑后跑过山洞。
分组找起跑器的位置并组织学生练习。
组织“比一比,评一评”小竞赛。
《跨越式跳高》教案(通用10篇)
《跨越式跳高》教案 篇1
学生:水平三(五年级)
人数40人
教学内容
蹲踞式起跑
教学重点
能初步学会蹲踞式起跑的动作。
教学难点
协调用力,快速起动。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蹲踞式起跑用力蹬地、快速起动的动作方法。
2.通过多种快速起动与低重心跑动的学练形式,体会起动时身体协调用力过程,发展身体灵活性和动作协调性。
3.参与“群龙传木”游戏竞赛活动,获取同伴间协同互助的经验,具有勇于竞争的品质和合作进取的意识。
顺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强
度
组织学练形式
开始与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
指定集合地点,向学生问好;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体委整队集合,向教师问好;见习生随堂听课。
1
组织:先四列横队,接着成体操队形散开。如图1所示,达到热身的效果。
2、准备活动
游戏:石头剪子布,钻山洞,活动关节与叫号取木。
教师语言引导学生参与游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快速起动,充分热身。
认真学练,思考并提升游戏的技能性;快速而又准确的完成游戏。
5|
8
小
基本部分
3、学习蹲踞式起跑
起跑器位置:
一脚半、一拳、一小腿。
动作方法:
起跑线后深呼吸;
各就各位做蹲踞;
预备口令膝提起;
信号响后蹬离“器”。
讲解、示范蹲踞式起跑动作;组织学生徒手模仿练习。
组织学生起跑后跑过山洞。
分组找起跑器的位置并组织学生练习。
组织“比一比,评一评”小竞赛。
《跨越式跳高》教案
学生:水平三(五年级)
人数40人
教学内容
蹲踞式起跑
教学重点
能初步学会蹲踞式起跑的动作。
教学难点
协调用力,快速起动。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蹲踞式起跑用力蹬地、快速起动的动作方法。
2.通过多种快速起动与低重心跑动的学练形式,体会起动时身体协调用力过程,发展身体灵活性和动作协调性。
3.参与“群龙传木”游戏竞赛活动,获取同伴间协同互助的经验,具有勇于竞争的品质和合作进取的意识。
顺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强
度
组织学练形式
开始与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
指定集合地点,向学生问好;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体委整队集合,向教师问好;见习生随堂听课。
1
组织:先四列横队,接着成体操队形散开。如图1所示,达到热身的效果。
2、准备活动
游戏:石头剪子布,钻山洞,活动关节与叫号取木。
教师语言引导学生参与游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快速起动,充分热身。
认真学练,思考并提升游戏的技能性;快速而又准确的完成游戏。
5|
8
小
基本部分
3、学习蹲踞式起跑
起跑器位置:
一脚半、一拳、一小腿。
动作方法:
起跑线后深呼吸;
各就各位做蹲踞;
预备口令膝提起;
信号响后蹬离“器”。
讲解、示范蹲踞式起跑动作;组织学生徒手模仿练习。
组织学生起跑后跑过山洞。
分组找起跑器的位置并组织学生练习。
组织“比一比,评一评”小竞赛。
认真看示范、听讲解,徒手模仿蹲踞式起跑动作。
起跑后跑过山洞。
2人一组找起跑器的放置位置并积极练习。
参与“比一比、评一评”小竞赛。
小学体育《跨越式跳高》教案(精选10篇)
小学体育《跨越式跳高》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小学阶段教材的重要内容,占有相当的比例,教学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五年级安排跨越式跳高练习,它是以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依据的,这个时期骨骼弹性好,关节活动范围不太大,神经灵活性高、反应快,容易接受、学会新的动作。因此,五年级阶段是发展弹跳素质的较好时期。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体育课的学习并利用已有的场地器材练习跨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绝大多数学生能跨越横杆。
2、发展弹跳、灵敏、协调等综合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树立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体验成功的乐趣,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摆动腿过竿后内旋并下压。
难点:移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
(一)体育委员整队,清查人数。
(二)师生问好。
(三)宣布课的内容,任务。
(四)安排见习生,检查运动服装。
二、准备活动:
1、踝关节 膝关节 髋关节
2、音乐伴奏:《兔子舞》
方法:随着音乐的节奏,左脚侧摆两次,右脚侧摆两次,前进一次,后退一次。按照上面的顺序,循环进行。
小学六年级下册体育《跨越式跳高》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体育《跨越式跳高》教学设计 篇1
跨越式跳高
学习目的:
1、明白跳高的要害是起跳敏捷有利,只管即便使身材向上腾起;
2、能革新起跳技能,做到起跳敏捷有力,身材只管即便向上腾起;
3、乐于重复训练,具有坚贞坚决、高兴朝上前进的精力;
教学步调:
一.构造学生整队
1、体委整队;
2、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
3、学生自编徒手操训练;
4、构造学生举行步步高游戏;
构造队形:四列横队、圆圈训练
二.跳跃:超过式跳高
教师活动:
1、六年级体育教案《跨越式跳高》:组织学生原地向上摆腿,原地跨越式跳高,助跑3~5步起跳摆腿等练习;
2、教师讲解、示范确定起跳点及丈量助跑距离的方法,(助跑节奏要稳定,起跳点要踏准)
3、组织学生尝试性越过一定高度橡皮筋的练习;
4、请做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演,教师及时讲评;
5、组织学生分组继续练习;
6、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专门设立一小组降低高度进行练习;
学生活动:
1、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各种辅助性的练习;
2、观察教师的示范,学会丈量助跑距离的方法;
3、观察同学的表演,通过教师的讲评,能找出自己的缺点;
4、学生继续练习,对动作加以改进和提高;
5、设立互帮小组,让“有困难的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要领;
组织队形:散点、小组练习
三.学生自练
学生用自己准备好的橡皮筋,按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组练习,争取更好的成绩,为小组比赛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跨越式跳高的比赛。(小裁判根据高度和技术掌握的情况进行打分),教师及时讲评。
跨越式跳高(通用12篇)
跨越式跳高 篇1
海绵垫8块、橡皮筋5根、小排球2只、录音机1台、磁带两盒。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要求时间及练习次数场景布置一、 课堂常规1、整队2、师生问好3、宣布课的内容。集队,向学生问好,声音洪亮。向教师问好,明确课的内容和要求。快、静、齐,精神饱满。1`
△二、 热身活动1、游戏“钻山洞”2、定位操:各小组组长带领本组同学练习(教师提示)1、 讲解游戏规则,示范;2、 学生手牵手游戏;3、 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1、 积极参与,全情投入,认真练习;2、 学生分组练习。1、 学生手拉手,不能松开;2、 速度快,步幅拉大,注意不要与其他学生碰撞;3、 要求动作准确、有力、舒展大方,协调有力。2` 1`50成四小组,自由选位练习三、 重点:过竿及落地侧向助跑(30-60度),一脚踏跳,两脚相继过皮筋,依次落地。1、讲解、示范;2、学生集体练习起跳摆腿技术,过竿技术;3、让一名学生做一次,指出优缺点,分组练习;4、统一高度练习后设定为70CM、75CM、80CM、85CM四个高度,学生自由选择;5、左脚起跳的同学安排在旁边的场地上练习;6、巡视指导。 1、练习上步起跳、摆腿;2、起跳落地技术;3、练习步骤:①摆腿练习②大循环练习;③商讨高度自选练习。4、互相观察、思考动作要领。 1、积极参加练习;2、放脚迅速,起跳快有力,摆动腿起跳后脚尖内转,起跳脚快速跟上,依次过橡皮筋落地;3、学生选择高度练习时要尽可能保证 人数相等;4、注意练习中 保持间距。30`` 50`` 1`30``四、投掷游戏“打活动目标”被击中队员出圈在体操垫上做俯卧撑男生3个,女生2个,做完后迅速入圈继续进行游戏1、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2、男、女生各分为甲、乙两队,一队站圈外,一队自由散开在圈内,练习一段时间后两队交换位置继续游戏;3、教师巡视,加入游戏中,活跃气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起来,开发思维,如何命中目标,怎样躲避。1、圈外队员不得进圈投击,只能投击圈内队员膝关节以下部位;2、圈内队员不可出圈,不可触球,只能闪躲,违者算被击中。3、球若停在圈内,近球的外圈队员可入圈拣球,但必须出圈才能投击。1`20``五、下课方式:1、课后放松(音伴)2、下课造型“2008”3、课堂评价4、归还器材5、师生再见。教师参与其中创设意境,引导学生造型学生主动投入,调整呼吸,放松移动中形成“2008”数字听音乐放松,动作柔和、准确。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