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口技》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口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重点、难点

  五.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吃语(yi )齁hou)曳(ye)哗(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间(jian)几欲先走(ji)

  2.阅读课文,试着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

  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

  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

  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

  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2.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

  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

  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

  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

  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

  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三、讲析课文

  1.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 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

查看全文

《口技》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口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2、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艺术构思。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术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二、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难点

  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艺术构思。

  3、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列举一些特技表演引入。

  三、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3、朗读课文

  4、请同学们就课文字词质疑,准备翻译课文。

  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地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5、以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6、问题探究:

  (1)课文在写口技的精彩表演的同时,哪些地方写了观众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板书]      口技表演                  宾客反应

查看全文

《口技》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口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 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fèi(狗叫)    叱chì(大声责骂)

  倾qīng(斜)     顷qǐng(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查看全文

《口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口技》教学设计 篇1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20口 技

  教学目的:

  1、理解文言词语,熟读背诵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古今词义的区别。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要方法组织教学。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内容,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想象,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并引导学生讨论文中有争议之处。

  教学设计:

  一、口哨表演,激趣引读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2、译一译:

  ⑴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可小组探究疑难词语;表示时间的词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古今异义等。

  ①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

  文言实词:(善、闻、欲、会、觉、欠、伸、毕、众、备、意、少、舒、名、色、股等)“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曳”、“指”。

查看全文

《口技》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口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2)训练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 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5) 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 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 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

  (1) 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 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2、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习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 一 课 时

  (一)情景导入: 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导学过程;

  1、 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诵《口技》,正字音。

  (2)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查看全文

《口技》教学设计(精选22篇)

《口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2)训练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 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5) 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 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 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

  (1) 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 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2、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习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 一 课 时

  (一)情景导入: 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导学过程;

  1、 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诵《口技》,正字音。

  (2)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