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案

时间:2025-04-05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 篇1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查看全文

《克与千克》说课稿(通用7篇)

《克与千克》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 = 1000g。

  2. 继续学习秤的使用与认识,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3. 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教学准备:

  弹簧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克 用“克”的秤,秤出1000g重的物体。

  师:这本字典的重是0g吗?说说你的看法。

  师:这本字典重1000g(板书),也可以用一个较大的单位,记作1kg(板书)。

  齐读:1kg = 1000g 出示用“千克”的秤。

  师:这本字典重1000g,如果放在这个秤上,指针会在哪儿呢?(生指)

  师:我们来感受一下1kg有多重。 学生用手掂量,说说感觉。 出示一只5kg的西瓜和5个1000g的菠萝图,天平正好平衡。

  得出:5千克=5000克 (齐读)

  小练习:

  2kg = ( )g( )g = 1kg( ) kg = 5000 g8000 g =( )kg

  二、秤的使用与换算

  1. 师: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正好多少克,或多少千克的。

  出示书上称书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秤面上指针的变化,根据刻度读出书包的重量。(学生小组讨论)。 2千克多了900克,3千克少100克

  2.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师:这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 例如我们还可以用g来表示,2kg900g=( )g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说出思考过程,并汇报。

  :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先把前面的2kg化成g,再加上后面的900g,就是二千九百克,所以秤面上的重量可以读作二千克九百克或是读作二千九百克。

查看全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精选9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篇1

  小学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一)

  “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重量,如:一包盐、一瓶沐浴露等。随后请同学们汇报他们收集到的信息,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和重约1千克的物品。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当然,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家都过着“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生活,严重缺乏生活经验。对于“大数字”的物体往往不会判断,如:一辆货车可以载重1500(千克)等。学生认为1500这么大的数字肯定是“克”,在课后还需要老师多举例帮助学生。

查看全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精选2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查看全文

克与千克(精选16篇)

克与千克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 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一袋苹果1 050克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两颗花生米1克、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天平等。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 000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

  一、体验轻重

  1.指名抱一抱老师,抱一抱同学,说说有什么感受?

  2.猜一猜 师出示一包盐,一包糖,猜猜是糖重,盐重,还是一样重?(生猜)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用秤称,看包装袋。出示包装袋上的质量。

  3.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情况,师随机板书。请小朋友观察板书,发现了什么?

  生1:都有关克与千克的。生2:还有g、kg的。

  二、出示课题“克与千克”

  1.师说明g和kg分别是克与千克的国际单位符号。

  2.请小朋友用手掂一掂文具盒与数学书的质量,谁重?有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师出示课件“各式各样的秤”说说在那里见过这些秤?要判断文具盒与数学书的轻重,选哪种秤比较合适?

查看全文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查看全文
目录